歪嘴風
面癱又叫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就是面部肌肉癱瘓。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經中風而引起的。主要表現為面部肌肉運動受到障礙。面癱的臨床表現臨床主要為雙側一重一輕型面肌癱瘓,表現為不能蹙額與皺眉,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畏光,流淚及Bell現象。口角歪向較健側,鼓腮時從重病側漏氣,漱口時從重病側漏水,流口水,進食時食物停留於重病側牙頰之間。單側型面癱較少見,其臨床症狀和雙側一重一輕型相似。中醫稱之為口歪眼斜,俗稱吊線風、瞄準風(就像木工吊線,士兵瞄準一樣)。如雙側同等程度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則面無表情,不會笑,雙眼不能閉嚴,口唇不能閉嚴,進食時腮記憶體留食物,言語不清。中醫稱之為全面癱,俗稱植物癱、傻癱。此三種周圍性面癱起病急,多數是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現,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特別是單側型和雙側一重一輕型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其輕重程度會相互轉換;或原發病側肌肉已萎縮,較健康一側開始癱瘓。這就是常見的口角先歪向一側,後來又歪向另一側的道理。另外,還有慢性外中風,不屬於周圍性面癱,面肌並不癱瘓,口不歪,眼也不斜,表現為頭疼、頭緊、耳後疼、耳後緊、頸疼、肩疼、背疼、腰疼、腿疼、腳手發涼、背涼、半身涼、半身緊、面涼、面疼、面緊、面麻、面癢、面抽搐、面痙攣、怕涼、怕風等不適感。也屬外中風範疇,要比急性面癱好治的多,但如治療不當會遷延多年不愈或導致慢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迴圈,消除面神經的炎症和水腫為主,後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目前治療方法很多,但有效果的不多,臨床上使用最多,效果比較好的主要是貼膏藥(如面癱康)、針灸、口服中藥、口服及注射西藥等。患者患病後應及時就診,一般很快就能治癒。治療方法如下: (一)激素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連續7-10天。 (二)改善微循環,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d,連續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三)神經營養代謝藥物的應用:維生素B150-100mg,維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膽鹼250mg,輔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 超短波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症消散。亦可用電晶體脈衝治療機刺激面神經幹,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五)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3/d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阻滯,1/d,連續7-10日。 恢復期除上述治療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蘭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生結、角膜炎,可採用眼罩,滴眼藥水,塗眼藥膏等方法。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計有效率約60%左右。中醫治療 (一)方劑治療 【方劑名稱】三白五蟲湯 【藥物組成】白芍、鉤藤各20 g, 白芷、僵 鉤藤蠶、蟬蛻、炒地龍、全蠍各15g,白附子6g,防風、川芎各10g,黃芪30g, 蜈蚣(另包)2條。 【制法】除蜈蚣外,以上藥物水煎2次兌勻。蜈蚣放瓦片上焙焦,研為細末,分2次用藥湯沖服。 【用法用量】早晚分2次服,1劑/d。治療7 d為一療程。 【方解】方中防風、白芷、白附子、鉤藤祛風散寒,增強組織代謝,減輕炎症和水腫,促進血液迴圈暢通; 五蟲,即蜈蚣、全蠍、僵蠶、蟬蛻、地龍,祛風通絡,加快經絡氣血運行;白芍、川芎養血活血祛風;黃 芪益氣扶正祛風。諸藥組合,能祛邪、除風寒,使經絡得養,血脈流暢,面癱得以治癒。[2] (二)針刺治療 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並配曲池、合穀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