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血疸又名血黃。血疸是因輸血、某些藥物、蛇毒、瘧疾等引起溶血所致。以黃疸,面白,頭暈等為主要表現的疸病類疾病。本病即西醫學所說的溶血性黃疸。胎黃、蠶豆黃亦屬血疸,但已另立病名。肝細胞性黃疸的診斷與鑒別,除病史與臨床檢查之外,常須依靠實驗檢查。肝穿刺活檢對某些疑難病例鑒別診斷有重要幫助,但應嚴格掌握適應證與慎重施行。本世紀以來,認為病毒性肝炎僅有甲型和乙型。1965年以後明確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性質以來,1974年提出還有輸血後及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77年發現了丁型肝炎病毒(因數)1979年對甲型肝炎病毒體外培養成功。1989年在東京召開的國際會議上,根據當前的研究發現,將輸血後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為丙型肝炎病毒,將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為戊型肝炎病毒。目前,病毒性肝炎至少應包括甲、乙、丙、丁、戊型A、B、C、D、E型)
溶血性黃疸,急性黃症型病毒性肝炎 其黃疸前期為數天至1周。最突出的症狀是疲乏、食欲缺乏。噁心、肝區痛或不適感,伴有或不伴有發熱。有些病例因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與腹瀉,常被誤診為胃腸消化不良;有些主要表現上呼吸道症狀,常被誤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少數病例可因發熱與多發性關節痛,被誤診為風濕熱。黃疸前期臨床診斷較困難,但此時血清氨基轉移酶活性常明顯升高陽性率達100%人最有早期診斷價值。黃疸出現後,自覺症狀反而減輕,此時主要體征為黃疸、肝腫大或肝脾腫大,質略鵬觸痛,肝區常有叩擊痛,也可無明顯肝腫大。肝功能試驗腦絮、摩濁、鋅濁大都陽性,尿中尿膽原排量增多與膽紅素陽性,有助於診斷。黃疸經過一般為2-4周,有時較長。急性重型肝炎(暴發型肝炎)此型少見。在急性肝炎經過中,黃疸呈迅速進行性加深,或(及)體溫持續上升,應首先考慮此病。其他先兆症狀為持續性嘔吐,精神神經症狀和出現肝臭。精神症狀主要表現煩躁不安或神志談漠/性格改變、定向力障礙時翼狀震顫、捉衣飄動作、嗜睡或昏睡,部分病例可發生診妄,進人深度昏迷(肝性昏迷人腦電圖常顯示異常波形,有助於早期診斷。體檢常發現深度黃染,肝濁育界縮小,時有皮膚與我膜出血。尿量顯著減少,並出現蛋白尿及管型。肝功能試驗提示嚴重肝損害。如不及早治療,患者往往于短期內死亡。病理表現為急性肝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