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肌體震顫
震顫可以是生理性的,功能性的,亦可為病理性的.老年性震顫為功能性震顫.病理性震顫見於帕金森症候群的靜止性震顫等;小腦病變可出現姿勢性震顫或合併意向性震顫;撲翼樣震顫見於肝性腦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出現姿勢性震顫等.帕金森症候群:原發性病因未明者稱為帕金森病,繼發性可繼發於感染,藥物,中毒,動脈硬化和外傷等稱為帕金森綜合征.臨床可出現靜止性震顫,安靜是出現,睡眠時消失,比較有節律;並有不同程度的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的異常.帕金森病在沒有影響日常生活自理的情況下無特殊治療,應鼓勵患者進行適度的活動和體育鍛煉,若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則需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只能改善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發展,需要終身服藥.抗膽鹼能藥對震顫和強直有效,對運動遲緩療效較差,適於震顫突出且年齡較輕者,常用的有安坦(1~2mg口服,3次/天).金剛烷胺可輕度改善PD所有症狀,可單獨或與抗膽鹼能藥合用,適於早期輕症患者.複方左旋多巴是治療帕金森最有效的藥物或金指標,應盡可能推遲用藥時間,應用小劑量,最後與DA受體激動劑合用.並可輔以康復治療.帕金森綜合征除予以帕金森症狀治療外還需積極治療原發病.
1.β-腎上腺能受體阻滯劑 臨床研究證實,β-腎上腺能受體阻滯劑可緩解ET的手部震顫,具有降低震顫幅度的作用,但不能減少震顫的頻率,對聲音及頭部震顫效果較差.對於頭面部特發性震顫,多數患者用氯硝西泮能收到滿意效果,氯硝西泮與β-腎上腺能受體阻滯劑合用也有效.2.撲癇酮 研究顯示撲癇酮治療ET有效率為40%~50%,尤其是控制手部震顫.撲癇酮的主要副作用包括眩暈,噁心,不穩定感,主要與初始劑量反應有關,均為暫時性,無須停藥,僅少數用藥後出現進行性抑鬱加重.3.肉毒桿菌毒素 肉毒桿菌毒素對ET(尤其是對四肢,聲帶,硬齶等部位)療效顯著. 一次用藥藥效可持續4個月.主要副作用為手指,面部無力及失音.藥物治療目前仍然以撲癇酮和β-腎上腺能受體阻滯劑為主,單用一種藥物療效不佳時,可以考慮聯合用藥.但是這類藥物不宜長時間服用,副作用明顯.針對有的病人嚴重影響生活,而且經濟允許,最好是考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