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僂病的症狀
佝僂病的症狀如食欲不好、經常愛哭、煩躁;夜裡睡覺不安穩,時有夜驚、夜啼;多汗,有時甚至浸濕枕巾和衣服。由於這種汗有酸味,刺激皮膚發癢,因此寶寶的頭就在枕頭上來回蹭,而把枕部的頭髮磨掉形成枕禿。這些表現一般發生于寶寶出生後的幾個月內。如果現在小孩檢查沒有發現缺鈣的話,建議暫時不必要擔心。僂病的早期症狀以神經精神興奮症狀為主,表現為煩躁不安、驚哭、多汗、睡眠不安及枕禿。活動期以骨骼改變為主,頭部顱骨軟化,3個月的嬰兒可觸及“乒乓感”;出牙晚(正常6~8個月出牙);8個月嬰兒出現方顱;前囪閉合晚(正常l歲半以內閉合);肋骨下緣外翻形成赫氏溝;下肢長骨彎曲呈“0”型或“X”型。家長發現以上症狀應立即去醫院看病。
佝僂病的症狀佝僂病的早期症狀為多數從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此期以精神神經症狀為主,患兒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現象,出汗後頭皮癢而在枕頭上搖頭磨擦,出現枕部禿髮。對於佝僂病的治療:1堅持母乳餵養,及時添加含維生素D較多的食品(肝、蛋黃等),多到戶外活動增加日光直接照射的機會。激期階段勿使患兒久坐、久站,防止骨骼畸形。2.補充維生素D初期每天口服維生素D,持續1個月後,改為預防量。激期口服,連服1個月後改為預防量。若不能堅持口服或患有腹瀉病者,可肌注維生素D
佝僂病的症狀神經精神症狀:常見於病的初期和極期,患兒不活潑、食欲減退、容易激動、脾氣乖張、睡眠不安、夜間常驚醒哭鬧、多汗(在頭部更明顯),並在痙攣和手足搐搦等症狀。2.骨胳的變化:與年齡、生長速率及維生素D缺乏的程度有關。顱骨軟化多發生在3~9月的嬰兒,重者顳枕部呈乒乓球樣軟化。額骨、頂骨及枕骨隆起,形成方顱,或因睡眠壓迫而變形。病兒出牙遲,有出生後十個月尚未出牙或3歲以下乳齒尚未齊者,佝僂病兒的牙齒排列和發育往往也不好。在胸部,肋骨骺端肥大,觸診可摸到鈍圓形隆起,在第6~10肋最明顯,外觀似串珠。1歲以內的小兒肋骨軟化,胸廓因受膈肌收縮而內陷,呈現沿胸骨下緣水準的凹溝,稱為赫氏溝。2歲以上病兒可見有雞胸等胸廓畸形;四肢,長骨幹骺端肥大,尤以腕部明顯,橈骨、尺骨端呈鈍圓形隆起,開似手鐲(6個月到3歲的重度佝僂病兒多見)。
佝僂病的症狀上下肢均可因承重而彎曲變形,能爬行時可發生上肢彎曲,較大的兒童能站立行走時則發生下肢變曲,出現:“O”型腿或“X”型腿。脊柱受重力影響可發生側向或前後向彎曲;骨盆前後徑短,恥骨狹窄。嚴重的佝僂病兒容易發生骨折,最常見的是橈骨或腓骨骨折,也可發生於股骨、肋骨、鎖骨。此外,佝僂病也是脛骨彎曲及扁平足發生的原因。當病情繼續加重,出現PTH功能亢進和鈣、磷代謝失常的典型骨骼改變。6月齡以內嬰兒佝僂病以顱骨改變為主,前囟邊緣軟,顱骨薄,輕按有“乒乓球”樣感覺。6月齡以後,骨縫周圍亦可有乒乓球樣感覺,但額骨和頂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漸增厚
佝僂病的症狀,至7~8個月時,頭型變成“方顱”,頭圍也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沿肋骨方向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觸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稱佝僂病串珠;嚴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鈍圓形環狀隆起,稱手、足鐲。1歲左右的小兒可見到胸骨和鄰近的軟骨向前突起,形成“雞胸樣”畸形;嚴重佝僂病小兒胸廓的下緣形成一水準凹陷,即肋膈溝或郝氏溝。顱骨軟化:為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多見於3—6月嬰兒。 (2)頭顱畸形:“方顱”、“鞍狀頭”或“十字頭” (3)前囟大,閉合遲,可遲至2—3歲才閉合。 (4)出牙晚,可延至1歲出牙,或3歲才出齊。嚴重者牙齒排列不齊,釉質發育不良。 2、胸部。 (1)肋骨患珠。 (2)胸廓畸形:雞胸;漏斗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