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怎麼判斷
扁平足的病因 平足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後天獲得的。兒童的足弓常常在4~6歲形成,大部分兒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成人平足可以是兒童平足的延續,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繼發引起,導致足弓塌陷造成的。有症狀的成年人繼發性扁平足稱為成人獲得性平足症。引起繼發性足弓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如關節退變、創傷、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神經性病變、腫瘤、脛後肌腱功能不全等。 足弓塌陷可引起下述足的結構改變: 1、跟腱攣縮:內側縱弓塌陷後,跟腱作用於踝關節的力矩減小,跟腱的牽拉力不能有效地通過堅硬的足弓傳達到前足部,為了推動身體向前,抬起足跟,跟腱需要變得更短、更緊、更有力。 2、中足的鬆弛,致使中跗關節不能鎖定。 3、前足移位:內側縱弓塌陷後,蹠骨蹠屈,跟骨向後半脫位,跟骨前結節不再支撐距骨頭。為了適應這種位置,前足和中足均圍繞著距骨向背側和外側移位。前足外展,足的外側柱縮短。 4、脛後肌腱應力加大,易發生脛後肌腱勞損。嚴重者可有足內側韌帶的損傷。 5、距下關節旋前,跟骨外翻。 6、中足的不穩定使距下關節和距舟關節長時間處於異常位置,久而久之,這些關節發生退變,成為固定性畸形。這樣會使踝關節承受更大的應力,最後導致踝關節退變。
扁平足的症狀 扁平足有兩種: 1.姿勢性平足症: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征可消失。 2.痙攣性平足症: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
扁平足的檢查 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X線檢查,X線檢查應負重條件下攝足正側位X線片,主要在足側位片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 1、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蹠骨長軸中心畫一條直線,再於舟骨中央畫一條與其前後關節面相平等的直線,並與每一條線相交叉。通常足弓兩條線呈直角相交。若病變或韌帶鬆弛發生在距舟關節,舟骨、第一楔骨及蹠骨中軸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互不連續,並在足蹠側形成角度,距骨中軸絲經過舟骨蹠側1/4處。如果韌帶鬆弛出現在舟楔關節,距骨中軸線則位於第一楔骨的蹠側,而與舟骨中心的垂線直角相交。當通過舟骨中心的直線向前後延長,均位於距骨和第一蹠骨的蹠側時,表明距舟和舟楔關節均有韌帶鬆弛。 2、距骨蹠屈角:沿足蹠側畫一條水平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交。正常值為26.5°±3.5°。當距骨有蹠屈畸形時,此角度增大。 3、距舟背蹠角:在負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遠端關節畫一平行線,再畫一條距骨中軸線,兩線相交所形成的內側角稱距舟背蹠角。正常值為60°~80°。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扁平足的診斷 診斷: 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足骨畸形或外傷史。 2.久站或行走時足部疼痛或不適,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結節處腫脹和壓痛,休息可減輕或消失。晚期為痙攣性平足,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亦難改善。 3.站立位X線足正側位片可見舟骨結節完全塌陷,與載距突的距離增加。自跟骨結節底部至第一距骨頭底部作連線,並從舟骨結節至此連線作垂直線,其長度多小於1cm。
扁平足的治療 非手術療法:適用於姿勢性平足症和大多數痙攣性平足症。可以理療、按摩、加強足內、外在肌鍛煉,穿用平足矯形鞋或平足鞋墊矯正。但應以加強肌力鍛煉為主。對痙攣性平足症病人應注意休息,嚴重者可在麻醉下先行手法矯枉過正,爾後用小腿石膏靴固定足於內翻內收位。症狀消失後,再穿平足矯形鞋和鞋墊。 手術療法:少數病人經各種非手術療法不見效者,可行三關節固定術(即跟骰關節、距舟關節和距跟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