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分泌性中耳炎治療
問題 【耳鼻喉科】 【歸檔】 15年07月31日

分泌性中耳炎治療

問題描述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已經快半年了,一直都沒有痊癒,去了好多醫院都沒有康復,藥也吃了好多,聽說這個疾病洗澡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就是不知道該注意什麼,分泌性中耳炎治療?
網友回答
2015年07月31日 11:19

泌性中耳炎絕對可以治療,一般來說治療效果也不錯.1,藥物治療:消炎,激素,抗過敏藥等2,滴鼻:讓鼻腔通氣好和咽鼓管腫脹消退,保證中耳腔通氣壓力平衡3,中耳已經積液的可以鼓膜穿刺抽液4,一般1~2周病情好轉5,時間超過3個月的還沒有好轉的,可考慮手術治療(鼓膜切開置管).6,請積極治療,不然慢性化後鼓室會粘連造成難愈的聽力下降.

2015年07月31日 11:19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 清除中耳積液 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1.清除中耳積液 改善中耳通氣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 以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 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 抽吸積液 必要時可重複穿刺 亦可於抽液後注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2)鼓膜切開術:液體較粘稠 鼓膜穿刺不能吸盡;小兒不合作 局麻下無法作鼓膜穿刺時 應作鼓膜切開術 手術可于局麻(小兒須全麻)下進行 用鼓膜切開術 用鼓膜切開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 注意勿傷及鼓室內壁粘膜 鼓膜切開後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 (3)鼓室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 或反復發作;膠耳;頭部放療後 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 發起人應作鼓室置管術 以改善通氣引流 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 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6-8周 最長可達半年至1年 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 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可用1%麻黃堿液或與二丙酸倍氯米鬆氣霧劑交替滴(噴)鼻 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張:可採用捏鼻鼓氣法 波氏球法或導管法 尚可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松龍 隔日1次 每次每側1ml 共3-6次 2.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樣體切除術 鼻中隔矯正術 下鼻甲手術 鼻息肉摘除術等 扁桃體特別肥大 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有關者 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藥 急性期可用如頭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兒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 給以:或羥氨苄西林口服 0.15g,3次/d 第3代頭孢菌素頭孢美特酯0.25g-0.5g/次 2次/d 小兒10mg/kg,2次/d.對流感嗜血桿菌 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較強 可用於對其他抗菌藥物不敏感者 4.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地塞米松或潑尼松等口服 作短期治療

2015年07月31日 11:19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於咽鼓管(是一個使鼻咽腔和中耳腔相通的管子,起著調節中耳氣壓的作用)不通暢或阻塞後等引起的以傳導性聾和鼓室積液的病理改變,並出現耳悶、聽力下降等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發;是小兒常見的聽力下降原因之一。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暢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關鍵,病因治療,改善通氣及清除中耳積液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2015年07月31日 11:19

你好,這樣的疾病應該是由於腎脾虛,肝陽上亢造成的。可以用:人參歸脾丸,六味地黃丸治療一下。用:決明子9克泡水喝有助疾病的痊癒,中耳炎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0.25%氯黴素液、氯黴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在配合全身治療:早期、足量應用廣譜抗生素,療程一般7-10天,以控制感染,直至中耳炎症狀完全消退

2015年07月31日 11:19

分泌性中耳炎症狀:(1)耳聾:可於感冒後、乘飛機下降或潛水時突然出現聽力下降壓迫耳屏或頭位改變時聽力可有所改善(2)耳痛及耳內悶脹(3)耳鳴:多為低音調轟轟樣耳鳴打呵欠或擤鼻時可聞及氣過水聲(4)兒童病人可表現反應遲鈍、誤聽或注意力不集中平時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1、飛機起飛或下降時 可吃零食使用吞咽、軟齶運動、下頜活動等動作來減少得病機會2、得病後可以做自我耳咽管吹張術不拘時間和次數3、儘量多休息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4、保持情緒穩定並注意按時服藥5、如有鼓膜損傷則要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潔淨與乾燥也可用消毒藥棉松松地堵塞在外耳道口6、如有鼓膜損傷者注意淋浴、洗髮時防止水液侵入游泳是例所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