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視網膜母細胞瘤大體分型
問題 【不孕不育】 【歸檔】 15年02月10日

視網膜母細胞瘤大體分型

問題描述 女兒在七歲的時候患了左眼視網膜母細胞瘤,良性。醫院做了左眼全部摘除手術,至今一年多。常常戴著眼鏡,用頭髮遮住左臉。沒有信心。不過手術良好,沒有異常反應。請問,七歲的孩子因患視網膜母細胞瘤摘除,術後注意什麼?這又是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那一型呢?
網友回答
2015年02月10日 00:54

如術後腫瘤無復發1~2年可做二期義眼座植入手術,術後大約3周~一月可裝義眼片!手術需要住院7~10天,大約12000~15000元把。照顧好病人情緒以及飲食。小孩眼球摘除術後建議儘早做二期手術,小孩發育期,成長迅速。避免面骨停止發育。視網膜母細胞瘤有遺傳性和非遺傳性兩種,35-45%屬於遺傳性的其他屬於非遺傳性的,屬於基因突變所致。目前來說,整個醫學界還沒有很好的預防措施。由於視網膜母細胞瘤具有遺傳性,目前來說,主要的預防措施就是提倡優生優育,減少患兒出生,應是最積極的措施

2015年02月10日 00:54

容易跟視網膜母細胞瘤混淆的疾病如下: 典型的病例可通過病史和臨床檢查作出診斷,但不典型的病例,特別是當視網膜脫離掩蓋腫瘤或因出血、炎症反應造成玻璃體混濁時,診斷較為困難,常誤診為其他眼病。其他眼病也可誤診為視網膜母細胞瘤。臨床上有許多以瞳孔內有黃白色反光為主要特點的眼病應與本病鑒別。1.轉移性眼內炎及葡萄膜炎 小兒高熱急性傳染病後,病原體(細菌、病毒等)引起視網膜血管阻塞,形成局限性黃白色病灶,進而導致玻璃體膿腫,則呈黃白色瞳孔。此外小兒肉芽腫性葡萄膜炎、周邊性葡萄膜炎有時亦呈白瞳。病史、超聲波、X線照相及前房穿刺細胞學檢查可資鑒別。2.Coats病 多發生於6歲以上男性兒童少年,病程較長,發展較慢。視網膜血管廣泛異常擴張,常伴有血管瘤,視網膜下形成大片白色滲出,常伴有出血和膽固醇結晶,進而繼發視網膜脫離而呈白色瞳孔,超聲波檢查無實質性腫塊回波。寇次(Coats)病的根本性質是視網膜外層出血合併滲出性改變。雖有局限性增殖,甚至形成隆起或導致視網膜脫離。但病程緩慢,病變範圍較為廣泛,灰白色滲出物分佈在視網膜血管之後。除滲出物外,還可見出血斑和光亮小點(膽固醇結晶體)沉著。血管尤其靜脈顯示擴張、扭轉、紆曲,並有微血管瘤。病變常為進行性,新舊滲出物可交替出現,出血如果進入玻璃體,可形成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本病患者年齡較在,多在6歲以上,且為青年男性,單眼受累。超聲波檢查,常無實質改變。3.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晶狀體後纖維增生,Terry綜合征) 多發生於接受過高濃度氧氣治療的早產兒,氧對未成熟視網膜即未完全血管化的視網膜引起原發的血管收縮和繼發的血管增殖。常在生後2~6周雙眼發病。早期視網膜小動脈變細,靜脈迂曲擴張,新生血管形成。此後全部血管擴張,視網膜水腫、混濁、隆起、出血,隆起部可見增生的血管條索,向玻璃體內生長。晚期玻璃體內血管增生,結締組織形成,牽引視網膜形成皺褶,重則晶狀體後可見機化膜,散瞳後可見被機化膜拉長的睫狀突。病史和超聲波檢查可供鑒別。4.原始玻璃體增生症 本病為眼部先天異常。原因為胎兒期的玻璃體動脈未消失並有增殖所致。表現為晶狀體後面有較厚的灰白色結締組織並伴新生血管。一般出生後即發現白瞳孔,見於足月產嬰兒,90%以上為單眼發病。多伴有小眼球、淺前房、瞳孔異常等。超聲波檢查可幫助鑒別。5.視網膜發育不全、先天性視網膜皺襞、先天性脈絡膜缺損和先天性視網膜有髓神經纖維等 均為先天性眼底異常,嚴重者可呈白瞳孔。眼底檢查可以鑒別。6.幼線蟲肉芽腫 犬弓蛔蟲(toxocara canis)卵被幼兒經口攝入後,在腸道孵化的幼蟲經睫狀動脈或視網膜中央動脈侵入眼內,可見于視網膜形成孤立的白色肉芽腫。患兒可伴有白細胞及嗜伊紅細胞增加,肝大,對犬弓蛔蟲血清抗體效價上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