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得了頸椎病應該怎麼治療
中醫理論將頸椎病分為4種類型,不同類型有不同症狀。 1.頸型:因頸椎間盤退化及骨刺形成,患者可出現頸部疼痛,呈鈍性脹痛或酸痛不適,並可放射至上背部。除疼痛外,患者還可出現頭痛、頭暈、上肢感覺麻木等症狀。其中,頭痛及頭暈呈間斷性發作。因疼痛,患者頭頸的仰俯及旋轉動作受到一定限制。 2.痹痛型:頸椎骨質增生的出現,可使椎間孔變小,進而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患者出現神經根型症狀,表現為一側肩臂酸脹、麻木、無力,可伴有頸部疼痛、皮膚感覺減退、手部大小魚肌及骨間肌出現萎縮等。 3.癱瘓型:患者可出現下肢無力、雙腿發緊、足尖不能離地、易跌倒等症狀,常伴有肢體麻木及肢體溫度偏低現象。病變後期,患者可出現便秘、尿頻的症狀。病變嚴重時患者可出現痙攣性癱瘓及排便、排尿困難,受累肢體出現肌力減低、腱反射消失,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 4.眩暈型:患者可出現位置性眩暈症狀(常在頭頸部轉至某一方位時突然出現眩暈感)和猝倒症狀(患者在行走或站立過程中轉動頸部或回頭,下肢突然無力而猝倒)。除此之外,患者還可出現單側性頭痛、噁心、嘔吐、上腹不適、頸背及胸部燒灼感、急躁等症狀。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