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出生50多天了,肺炎打了9天炎琥寧和頭孢曲松,每天下午還是發燒
肺炎是小兒的常見疾病,臨床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煽為主要症狀,多見於嬰幼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而以冬春季節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尤高。多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之後,也可繼發於麻疹、百日咳等疾病。體質虛弱和營養不良小兒患本病後,病程較長,病情亦重,易合併心功能衰竭等症。小兒肺炎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根據病因,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黴菌性肺炎、吸人性肺炎、過敏性肺炎和墮積性肺炎等;按病變部位可分為大葉性(局灶性)肺炎、小葉性肺炎;按病程可分為急性肺炎(病程《1個月),遷延性肺炎(病程1—3個月)和慢性肺炎(病程》3個月)。年長兒表現為大葉性肺炎,而嬰幼兒則表現為支氣管肺炎(播散性肺炎),病毒感染者常為間質性肺炎,體弱及佝僂病患兒的肺炎一般為間質性肺炎,病程多遷延。 [臨床表現] 1.嬰幼兒肺炎:一般為支氣管肺炎。表現為:起病急,發熱(體溫30-39℃),咳嗽,氣急,煩躁不安,面色蒼白,食欲減退,有時可有嘔吐、腹瀉等。早期體征可不明顯,嬰幼兒可表現為拒奶、吐沫,而無咳嗽。 2.年長兒肺炎:以大葉性肺炎和支原體肺炎為常見。 (1)大葉性肺炎:起病急,高熱(T39-40℃),寒戰,煩躁,請妄,早期氣促,胸痛,咳嗽不多,約3-4天后,出現咯鐵銹色痰。 (2)支原體肺炎:起病急或緩,體溫可高可低,咳嗽漸重,呈刺激性頻咳,咯出黏痰,乏力,頭痛或胸痛。 [診斷] 1.支氣管肺炎 (1)起病多急驟,有發熱、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狀,小嬰兒常伴拒奶、嘔吐、腹瀉等。 (2)重症病兒呼吸急促,呼吸頻率增快超過40次/分;可出現點頭呼吸、三凹征,口周、指甲青紫。兩肺可聞及中、細濕羅音。若有病灶融合擴大,可聞及管狀呼吸音,叩診可呈濁音。 (3)合併心衰時患兒臉色蒼白或紫紺,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加重,呼吸頻率超過60次/分,有浮腫、心音低鈍、心串突然增快,超過160—180次/分(除外體溫因素)或出現奔馬律及肝臟短時間內迅速增大。 (4)細菌感染引起者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病毒感染引起者降低或正常。 (5)肺部x線攝片或透視見肺紋理增粗,有點狀、斑片狀陰影,或大片融合病灶。 2.大葉性肺炎 (1)急性發病,發熱、咳嗽、胸痛,肺局部叩診濁音,呼吸音減弱,或胸部呼吸運動一側減弱,語顫增強。 (1)胸部x線攝片或透視有節段或大片陰影。 (3)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3.支原體肺炎 (1)起病急或緩,體溫可高可低,刺激性頻咳,呼吸困難和肺部體征不明顯,偶見呼吸音減低,局部少許幹濕羅音。 (2)x線檢查:常在肺門附近有毛玻璃樣片狀陰影,自肺門蔓延至肺野或呈斑點狀陰影。 (3)血清冷凝集反應(》1:32)呈陽性,雙份血清第二次滴度較第一次增高4倍以上更有助於臨床診斷。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抗生素治療:用於細菌性肺炎。首選青黴素5—10萬u/kg/日,分2次肌注,至熱退3天。若效果不佳或過敏者,可用林可黴素30—50mg/kg/日,分2次靜滴。頭孢噻肟(凱福隆)50-100g/kg/日,分2次靜滴。輕者可口服抗生素如羥化氨苄西林(阿莫西林)50—lOOmg/kg/日。弗萊莫星(羥氨苄青黴素)Z5~50mg/kg/日,分2—3次。紅黴素是治療支原體肺炎的首·選藥物,可予30~50mg/kg/日,分3-4次口服,或20-30mg/kg/日靜滴。濃度0.5-lmg/ml。 (2)抗病毒治療:利巴韋林(病毒唑)10-20mg/kg/日,分3次口服,或10-lSmg/kg/日,分2次靜滴,無環鳥苷15--20mg/kg/日,分2-3次靜滴。 (3)對症處理 ①吸氧:有紫紺者予吸氧。 ②鎮咳:非那根0.5-1mg/L礦次,口服或肌注。 ③化痰:—糜蛋白酶霧化吸人。 ④退熱:參見“感冒”節。 (4)併發心力衰竭的處理。 ①吸氧。 ②吸痰。 ③鎮靜:非那根肌注或嗎啡o.1—0.2mg/kg/次,皮下注射。 ④強心:地高辛飽和量:?歲,0.04~0.06/mg/kg;>2歲0.03~ 0.04/mg/kg;新生兒0.03~O.04/mg/kg口服,靜注為口服量的3/4。西地蘭飽和量;2.中醫藥治療 (1)常症 ①風寒閉肺:發熱無汗,嗆咳氣急,痰白而稀或多泡沫,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淡或淡紅,脈浮緊,指紋青紅在風關。 治法:辛溫宜肺,化痰止咳。 方藥:麻黃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蔥白10克、淡豆豉10克、荊芥6克、半夏6克、萊菔於10克。 中成藥:小青龍沖劑1/2-1袋,每 日2次。 ②風熱襲肺;發熱,有汗,口渴,咳嗽痰黏或黃,氣促鼻煽,面赤唇紅,咽紅,指紋青紫多在氣關,脈浮滑。 治法;辛涼解表,宜肺化痰 方藥:麻黃3克、杏仁1O克、生石膏(先下)25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黃芩10克、黛蛤散(包煎)10克、全瓜萎15克、桑自皮10克。 中成藥:射麻口服液每次]/2—1支,每日2次;止咳橘紅口服液,每次1/2-1支,每日2次。 ③痰熱阻肺:壯熱,咳嗽而喘,呼吸困難,氣急鼻煽,口唇紫紺,面紅口渴,喉間痰鳴,聲如拽鋸,胸悶脹滿,泛吐痰涎,舌紅苔黃,脈弦滑,指紋紫至氣關。 治法:清熱宣肺,滌痰乎喘。 方藥:麻黃3克,射干6克,葶藶子、杏仁、地龍、鉤藤、黃芩、竹茹各10克,生石膏(先下)25克。 中成藥:竹瀝水,每次5~lOml,每日3次。 ④陰虛肺熱:潮熱盜汗,顴紅唇赤,乾咳無痰或痰黏難吐,舌質嫩紅、舌苔光剝少津,脈細數,指紋沉紫。 治法:養陰清熱,潤肺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生扁豆、炙杷葉、川貝母、百合各10克、天花粉15克,甘草3克。 中成藥:養陰清肺糖漿,每次5—lOml,每日1次;川貝楷杷霹,每次5—1Oml,每日2次。 ⑤脾氣虛:低熱起伏,面色白光白,動測汗出,咳嗽無力,微微氣喘,喉中痰鳴,神倦懶言,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無力,指紋色淡。 治法:益氣健脾,調和營衛。 方藥:太於參、生黃芪、茯苓、白術、五味子、麥冬各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陳皮、甘草、半夏各6克。 中成藥:玉屏風散,每次1袋,每日2次。 (2)變症 ①心陽虛衰;突然面色蒼白而青,口唇發紫,呼吸淺促,額汗不溫,四肢厥冷,虛煩不安,右下出現痞塊,舌質紫舌苔溥白,脈象虛數或結代。 治法: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方藥:人參10克、附子10克、乾薑3克、炙甘草6克、龍骨(先煎)20克、牡蠣(先煎)加克、當歸10克,丹參10克。 ②邪陷厥陰:壯熱神昏,煩躁譫語,四肢抽搐,口噤項強,兩目上視,舌質紅絳,指紋青紫,可達命關,或透關射甲。 治法:平肝熄風,清心開竅。 方藥:羚羊角粉(沖服)1.5克、白芍10克、鉤藤10克、生地10克、黃芩10克、菖薄lO克、遠志10克、天竺黃10克。 中成藥:紫雪散,牛黃清心丸。 [預防與調養] 1.搞好個人和環境衛生,居室空氣流通,冬春季節少到公共場所。 2.多曬太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及時增減衣服。 3.積極治療佝僂病、小兒貧血手營養不良。 4.避免交叉感染,輕症可在家中或醫院門診治療。 5.喂水進食時應將嬰兒上身抬高,以避免嗆入氣道。 6.及時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 7.勤翻身,多拍身,多拍背,以利痰液排出。 8.對重症患兒應注意觀察呼吸、心率,預防各種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