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點解每天去大便不少於7次

點解每天去大便不少於7次

問題描述 點解每天去大便不少於7次
網友回答
2000年01月01日 00:00

可能是有結腸的炎症或者腸道易激惹綜合征。腸易激綜合征是胃腸道最為常見的功能性疾病之一,主要累及大腸或小腸,是由腸管運動與分泌功能異常所引起。其特點是腸道無結構上的缺陷,但對刺激有過度的反應或反常現象,表現為結腸性腹痛,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本病多為精神因素所引起,病理改變纖維鏡可見腸管痙攣,充氣激惹性疼痛,黏液分泌可能增加或可見輕度的充血水腫。主要表現以腸道功能紊亂為主,患者常見腹瀉、腹部不適、腹脹、腸鳴音亢進、或便秘等症狀。體檢可觸及乙狀結腸腸段有敏感性壓痛。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腹瀉便秘交替型、黏液便型四種。血、尿、糞常規檢查、X線鋇劑造影、結腸鏡檢一般無器質性改變,應與其他腸道器質性病變相鑒別。 本病屬於祖國醫學的“腹痛”、“泄瀉”、“便秘”、“下痢”、“腸鬱”等範疇。 1)病因病機 脾胃虛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礎,病機主要在於肝脾氣機不暢,運化失常,大腸傳導失司,日久及腎,形成肝、脾、腎、腸胃等髒功能失調。憂思惱怒,久鬱不解,傷及於肝,肝氣不舒,橫逆及脾,脾氣失和,可形成肝脾不調證.根據臨床觀察,一些明顯的精神變化,均能影響自主神經功能,從而引起結腸運動功能和內分泌失調。中醫“脾藏意”、“肝主舒泄”、“思慮傷脾”、“木鬱克土”的傳統理論,表明十分重視神經活動在病因學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脾胃的腐熟與輸運,依賴腎陽之溫煦,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也是脾運不健的的重要原因。此外,氣運不調,生濕、生熱、生痰,也可形成寒熱互結,虛實夾雜的徵候。其早期多屬於肝鬱脾虛;後期累及腎,表現為脾腎陽虛;波及血分可見氣滯血瘀等症候。 2)診斷 1.本病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多見於女性,起病緩慢,病程多經年累月,呈持續性,或反復發作,症狀輕重不一,一般情況較好。 2.臨床病情與情緒關係密切,對飲食、寒溫、勞累等也頗敏感而易於誘發,常伴有失眠、焦慮、精神渙散、頭痛、健忘、神經過敏等症狀。對藥物“敏感”,初服多有效,再服則無效。 3.主要表現為腹痛不適,多為脹痛或呈痙攣痛,部位以左少腹為多見,矢氣或排便後腹痛可減輕或緩解。排便習慣改變,伴有食欲不振,噯氣,腹脹,腸鳴,消化不良等症。體檢可無陽性發現,或于左下腹有輕壓痛,或可捫及條索狀腸管。 4.實驗室檢查:大便黏液較多鏡檢無紅、白細胞,找不到阿米巴及血吸蟲卵,細菌培養陰性隱血實驗陰性。血常規及血沉等屬正常。 5.X線、鋇劑灌腸檢查:無陽性發現,或結腸有激惹現象。 6.內窺鏡檢查:腸運動亢進,甚至痙攣,黏膜無異常,活檢基本正常。 3)辨證論治 1.肝鬱脾虛證 證候:每因情志拂鬱即腹痛腸鳴泄瀉,瀉後痛減,脘痞胸悶,急噪易怒,噯氣少食,舌邊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調理氣機 方藥:痛瀉要方加味。炒白術、生白芍各12克,陳皮、炒枳殼、制香附、煨木香克各10克,防風、柴胡各9克,生甘草6克 加減: 腹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 噯氣頻繁者--加代赭石、沉香 泄瀉者--加黨參、烏梅、木瓜 腹滿脹痛,大便秘結或欲便不能者--加大黃、枳實、檳榔 2.寒熱夾雜證 證候:腹中作痛或腸鳴腹瀉,便下粘膩不暢,或夾泡沫,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煩悶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幹,舌紅苔膩,脈滑 治法:平調寒熱,理腸和胃 方藥:烏梅丸加減。黨參15克,炒白術、烏梅、黃柏、茯苓、炮姜、煨木香、當歸各10克,黃連、甘草、炒川椒各6克,制附子5克,細辛3克,炒白芍2克 加減: 少腹疼痛,脹滿惡寒者--去黃連,加荔枝核、小茴香 胃脘灼熱,口苦者--去川椒、炮薑、附子,加梔子、吳茱萸 溫邪內阻,腹滿後重者--去黨參、甘草,加川樸、山楂、檳榔、藿香 3.脾胃虛弱證 證候:大便時溏時瀉,水穀不化,不思飲食,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與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數明顯增多,上腹部隱隱作痛,面色萎黃,精神疲,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炒薏苡仁40克,炒扁豆30克,黨參、茯苓、白芍、山藥、蓮子各12克,炒白術10克,炒陳皮、木香、甘草各6克,砂仁4克(後下) 加減: 久瀉不止,脾虛下陷者--加升麻、柴胡、生黃芪 腎陽已衰,寒氣內盛者--可加肉桂 黎明泄瀉,伴腰膝酸冷者--加補骨脂、肉豆蔻 腹痛喜按,怯寒便溏者--加乾薑、肉桂 4.腸道津虧證 證候:便秘數日一行,便結難下,大便如卵狀、羊屎狀。部分患者可于左下腹觸及包塊,少腹疼痛,伴失眠、頭痛、煩悶、手足汗出,舌紅少苔或燥苔,脈弦 治法:滋水清肝,潤腸通便 方藥:一貫煎和增液東加減。生地24克,北沙參15克,麥冬、當歸、白芍各12克,玄參、川楝子各10克,玫瑰花6克(後下) 加減:兼氣虛者,加太子參、生黃芪、生甘草 便秘甚者,加火麻仁、生首烏 腹痛者,加元胡,重用白芍 5.腸道瘀滯證 證候:打敗內或稀溏或便秘,左少腹疼痛固定,並可捫及條索狀包塊,腹脹,噯氣,納差,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玄澀 治法:理氣化瘀 方藥:少腹逐瘀湯。當歸、赤芍各15克,元胡10克,桂枝、蒲黃各9克,川芎、五靈脂、沒藥各6克 6.食滯腸道證 證候;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保和丸。山楂18克,半夏、茯苓各9克,神曲、萊菔子、陳皮、連翹各6克 食滯較重化熱--用枳實導滯丸4)腸易激綜合症如何保養? 其原則是減少對消化道的不良刺激,避免食物過敏反應和少攝入能在消化道內產氣的食品。應避免過分辛辣、甘、酸、粗糙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易消化、富營養的食品。便秘患者應多攝入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和水果。對有過敏史者,就避免攝入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對疑有乳糖不耐受者,應避免攝入大量牛奶及牛乳製品。宜細嚼慢嚥、戒煙、少飲碳酸飲料。腸易激綜合症常用氣功療法選介: 1.固精功 2.甩手固精功 3.轉腰氣功 4.小河車法 5.吞氣法 5)蹺步運化功: 1.起式:站式身法,平足屈膝圓檔,松胯懸項,抵齶含胸,垂臂彎肘,凝神合目,要求松、靜、自然。接著將兩手自身體兩側緩慢移至中丹田部位,合掌(常心正對丹田)置其上,做3次噓息,3次開合。 2.正功:左腳在前時,兩手左擺,上身略左轉,身體重心隨之移向右腿;當左手擺至右胯,右手擺至胸前時,周左腳跟清清占地,默數“一”字,此為第一步。然後,兩手右擺,重心隨之左移,上身略向右轉;當左手擺至胸前,右手擺至右側胯外,重心移至右腿之際,右腳跟提起,趁勢向前邁一步,同時默數“二”字,此為第二步。如此每邁9步便暫停片刻,使重心在兩腿之間,兩手升至膻中穴水準,中指相接,做向下導引動作。然後繼續緩步邁進。 一般以行走20-30分鐘為宜。要求緩慢行走(大約每半分鐘邁1步),步態柔和,向後擺動的胳臂下垂35度。 3.收式:先緩慢地做(上、中)二田開合式,患者導引內氣歸於中丹田。然後平站,雙手重疊,做揉腹式,左、右各做36全圈。最後做丹田三噓息,使意念恢復常態,兩手自然垂放在身體兩側,原地站立3-5分鐘。當意念完全離開中丹田,慢慢睜開雙眼,原地或緩步活動片刻。 6)六字訣--“呼”字法: 寧聲調息,氣沉丹田,先叩齒36遍,絞海使津液滿口,徐徐咽之,使津液流入丹田。隨後口呼鼻吸,呼氣時默念“呼”字聲,呼氣後自然吸一口氣。如此反復練20-30次。7)腸易激綜合症如何預防? 1.未病前的預防: ①本病多在思想負擔沉重、情緒緊張、焦急、憤怒、抑鬱等因素時發病。因此避免精神刺激,解除緊張情緒,保持樂觀態度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②對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蝦、蟹、牛奶、花生等儘量不食,辛辣、冰凍、油膩生冷食物及煙酒要禁忌。同時避免瀉藥及理化因素對腸道的刺激。飲食定量,不過饑過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③適當參加文體活動,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2.已病後的預防: ①本病一般不危及生命。但重要的是這些患者的慢性病症狀,很易掩蓋新發生的腸道惡性病變。為此,醫者應隨時提高警惕,注意對併發器質病變的早期發現。 ②本病精神護理非常重要,醫護人員必須與家屬互相配合,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根據檢查結果,讓患者瞭解本病的起因,性質及良好的預後,以解除緊張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③本病一般無需臥床休息,鼓勵病人勞逸結合,可參加適當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④少食多餐。腹瀉患者應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食物;便秘者應食多纖維蔬菜、粗糧等,建立定時排便習慣。避免過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8)腸易激綜合症與慢性結腸炎的區別? 二者均有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粘液便。腸易激綜合症上證雖反復發作,但一般不會影響全身情況;而慢性結腸炎往往伴有不同程式的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結腸內窺鏡檢查,慢性結腸炎鏡下可見結腸粘膜粗糙,接觸易出血,有粘液血性分泌物附著,多發性糜爛、潰瘍,或彌漫性粘膜充血、水腫,甚至形成息肉病。X線鋇劑灌腸顯示出有腸管變窄及縮短改變,粘膜粗亂、腸袋消失和假性息肉等改變。而腸易激綜合症鏡下粘膜僅有輕度水腫,但無出血糜爛及潰瘍等改變。粘膜活檢正常。X線鋇劑灌腸無陽性發現,或結腸有激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