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躁狂抑鬱型精神病

躁狂抑鬱型精神病

問題描述 我想瞭解一下 躁狂抑鬱型精神病和諮詢一下躁狂抑鬱型精神病 ,為什麼這樣 ,躁狂抑鬱型精神病誰可以告訴我呢 ,有人知道為什麼嗎? 應該注意什麼啊,求教啊,謝謝哦,。。。。嘻嘻。。。。
網友回答
2000年01月01日 00:00

躁狂抑鬱型精神病1.躁狂。典型的臨床表現具有三個方面:其一,情緒高漲,即患者終日洋洋得意,笑顏逐開,洋溢著歡樂的風趣與神態,易激惹、多怒;其二,思維活動加速,聯想過程明顯加速,思維內容豐富多變,自覺大腦比平時聰明,記憶力比平日好,注意力不能集中,隨境轉移,意念飄忽不定;其三,語言動作增多,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過高評價自己,誇大自己的才華、財產、地位,常因平時說話太多而變得聲音嘶啞。躁狂抑鬱型精神病2.抑鬱。典型的臨床症狀也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情緒低落,終日愁眉苦臉,唉聲歎氣,興趣索然,對家庭、親人喪失信心;其二、思維活動減慢,自覺大腦遲鈍,思路閉塞,記憶力大減,處理事情無所適從;其躁狂抑鬱型精神病三,語言動作減少,話少聲低,甚至緘默不語,常有消極觀念,終日臥床不動,不願接待他人。躁狂抑鬱型精神病1.暢悅情志。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去掉私欲雜念,避免精神刺激。樂觀的情緒,開朗的性格,高尚的涵養,是預防本病的首要條件。正似巴甫洛夫所說:“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對於生活的每一印象易於感受,不管軀體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強健。”“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躁狂抑鬱型精神病2.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切忌緊張與疲勞,養成種花、集郵、書畫、彈琴的習慣,按時作息,防止發生感冒及傳染病。躁狂抑鬱型精神病3.飲食有節。切戒煙酒,慎食辛辣香燥之品,多吃清淡素食,保持大便通暢,勿食變質、變味、變溲的食品及病亡家畜。躁狂抑鬱型精神病4.常飲棗茶。紅茶0.5公斤,酸棗仁0.3公斤,明礬0.1公斤,共研細末,以糯米飲製成大小如豆的丸粒,發病前服40丸,用茶水送下。或用以上各藥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0丸,一日2次。躁狂抑鬱型精神病5.勤練松功。松功又稱放鬆功,是通過主觀意念,放鬆肌肉和神經的心身鍛煉方法。具體功法:(1)取站式、平坐式、靠坐式或仰臥式;(2)採用自然放鬆、部位放鬆或三線放鬆的方法,使全身放鬆;(3)用自然呼吸或順式腹式呼吸,逐漸將氣息調為勻、細、長,意守丹田,若守若離,默念“呵”聲,並用意念造成一種輕鬆和諧的情景。本功法每日3次,早、中、晚各行1次,每次約30~60分鐘。練功時應選擇安靜、空氣新鮮、無外界干擾的地方進行,避免外來突發刺激,收功後可慢步行走400~1000步。躁狂抑鬱型精神病6.預防復發。有躁鬱症病史者,可適當使用鋰鹽,維持量每日0.5~0.8克,一般在門診可長期使用,對預防復發有良好效果。這些都是我個人的看法哦,, 雖然不是不好, 但是也是我個人的看解, 希望對你們有用哦,祝你們身體健康 哦。。。。

2000年01月01日 00:00

躁狂抑鬱型精神病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一般分為躁狂型、抑鬱型、迴圈型三型。現將各型辨證治療試述如下。躁狂抑鬱型精神病 一、躁狂型 1.痰火上擾(多見於激惹性躁狂)主證:性情急躁,狂亂不已,叫駡不休,傷人毀物,不避親疏,頭痛失眠,面紅耳赤,兩目怒視,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躁狂抑鬱型精神病治宜鎮心滌痰,瀉肝清火,方選生鐵落飲加減。藥物:生鐵落30克,龍膽草6克,生龍骨20克,生牡蠍20克,桅子10克,石營蒲10克,浙貝母10克,膽南星10克,玄參10克,丹參10克,遠志10克,麥冬10克,甘草6克。躁狂抑鬱型精神病 2.陽明火鬱(多見於急性典型躁狂)主證:狂言,好歌樂,自視甚高,力大逾常,妄行不休,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晝夜不眠,口揭喜冷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糙,脈數有力。治宜蕩滌陽明,清瀉燥火,方選大承氣東加味。藥物:生大黃15克,厚樸10克,積實10克,玄明粉12克,石首蒲10克,生鐵落20克,生龍骨20克,生牡蠍20克,甘草6克。 躁狂抑鬱型精神病1.遺傳因素。國內外有關研究資料,提示本病的家族遺傳傾向較為明顯。國內資料表明,本病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可高達30%~41.8%;國外群體調查資料,一級親屬成員中本病的患病率:同胞為12.3%,父母為7.4%,子女為9.4%,比一般居民高30倍左右。不過,有關遺傳方式尚無定論。躁狂抑鬱型精神病2.性格基礎。大部分躁郁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好交際,富於同情心,多行動而好幻想,興趣廣泛,情緒不穩,容易過於喜悅或憂鬱等特點,稱之為環性性格或外向性格。躁狂抑鬱型精神病3.精神因素和軀體因素。躁鬱症在首次發病前或再次發作前約有半數以上有精神因素。少數患者在軀體因素如感冒、傳染病等影響下誘發起病。躁狂抑鬱型精神病中醫認為本病屬於“癲狂”和“鬱證”的範疇。多因憂思太過,志願不遂,鬱悶不舒,耗傷心脾所致;或因暴怒憤鬱,肝膽氣逆,鬱而化火,煎熬成痰,上蒙清竅;或因過喜傷心及胃熱上蒸,擾亂神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