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心律失常
需要看這個孩子是哪一種類型的心律失常,這樣更有針對性的選擇藥物進行治療。如果這個孩子剛出生,就出現心律失常,那應該是先天發育的異常,當然還需要考慮這個孩子有沒有心肌炎,心肌損傷以後也可能會出現心律失常可以給孩子口服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如果是心肌損傷引起的,可以應用營養心肌的藥物進行治療
大家都知道心跳應該是規律的,所以一聽說‘心律不齊’,不少人便認為這是不正常的.雖然沒有任何症狀,但是也四處求醫,想趕快治好‘病’.其實,‘竇性心律不齊’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可是,為什麼孩子會有竇性心律不齊呢?一般情況下,心跳節律是規律整齊的,如果心臟跳動不整齊,我們稱其為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臟跳動是由“竇房結”來指揮的,竇房結髮出信號刺激心臟跳動,這種來自竇房結信號引起的心臟跳動,就稱為正常的“竇性心律”,頻率每分鐘60~100次.每分鐘心跳的次數,即心率就是由此而來的.但這個頻率受很多因素影響,呼吸,情緒變化都會影響到這個頻率.比如心率隨呼吸而改變,吸氣時心率增快,深吸氣時更為明顯,呼氣時心率又可減慢,其快慢週期恰好等於一個呼吸週期,屏氣時心律轉為規則.這種隨呼吸變化的“竇性心律不齊”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擔心,也不用治療.而兒童處在發育過程中,生理和心理都處於變化狀態中,心臟傳導系統發育未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和植物神經不穩定,對心臟的調節不穩定,更易發生竇性心律不齊.
小兒因處於生長、發育的最旺盛時期,心腦的生理(如心肌細胞傳導系統、起搏系統)處於逐漸發育健全的時期。因此,其發生心律失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1)初生時易發生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預激症候群等,以1歲以內嬰兒多見,隨著年齡增長,發育日臻而自行消失。 (2)新生兒期竇性心律極不穩定,嬰兒期易發生陣發性心動過速。 (3)如胚胎發育中,房室結區及房室束不相互連接,導致先天性房室傳導阻滯。 (4)小兒心律失常中以竇性心律失常最為常見,其次為異位心律,第三是傳導阻滯。竇性心律失常中以竇性心動過速居首位,其次為竇性心律不齊,僅此兩項占心律失常心電圖的78.6%,二者多數為生理現象。小兒異位心律中以過早搏動(早搏)發病率最高,以室性最多,房性次之,結性較少見。傳導阻滯中以第Ⅰ度房室傳導阻滯占首位,右束支傳導阻滯次之。而室性過早搏動,常找不到肯定的原因。新生兒及嬰兒早期過早搏動,可隨年齡的增長而自愈。 (5)小兒竇性心動過緩、遊走心律失常、不完全性束支傳導阻滯,以學齡期兒童多見。 (6)小兒心律失常的發病與成人不同之處主要是心房顫動較成人顯著減少,只占0.6%,成人心房顫動僅次於室性早搏,居第二位。 (7)小兒心律失常病因先天性因素占了一定比例。如三尖瓣下移易併發房性過早搏動、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大血管易位常併發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房間隔缺損常發生第Ⅰ度房室傳導阻滯及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單純心臟傳導系統發育畸形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