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
問題 【心血管內科】 【歸檔】 09年07月18日

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

問題描述 右心偏大,肺動脈明顯增寬.
網友回答
2009年07月18日 16:36

動脈導管原本系胎兒時期肺動脈與主動脈間的正常血流通道。由於該時肺不司呼吸功能,來自右心室的肺動脈血經導管進入降主動脈,而左心室的血液則進入升主動脈,故動脈導管為胚胎時期特殊迴圈方式所必需。出生後,肺膨脹並承擔氣體交換功能,肺循環和體循環各司其職,不久導管因廢用即自選閉合。如持續不閉合,則構成病態,稱為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症)。應施行手術,中斷其血流。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並存於肺血流減少的紫紺型心臟病時,導管是其賴以存活的重要條件,當作別論。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是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嬰兒先天性心臟病總數的12~15%。女性約兩倍於男性。約10%的病例並存其他心血管畸形。動脈導管未閉診斷要點:1.症狀取決於分流量的大小。分流量小者可無症狀,分流量大者有呼吸急促、多汗、餵養困難、反復呼吸道感染等。2.心血管體征,可見心前區搏動;于胸骨左緣二,三肋間摸到連續性震顫。典型者局部可聞及機器樣連續性雜音;可觸及脈搏跳動、毛細血管搏動及股動脈槍擊音。輔助檢查1.x線胸片可見肺血多,心臟一般不擴大。2.心電圖無特異性,正常者不除外本病。3.超聲心動圖對診斷本病有重要意義。尤其測量主動脈根部與左房內徑比(A0:LA=1:1.3),比值增大為異常。二維超聲可直視動脈導管,有左向右分流。注意與胎兒持續迴圈鑒別。處理原則:一.避免缺氧:缺氧可使動脈導管不關閉,也可使已關閉的導管再開放。二.藥物療法:對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患者採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消炎痛抑制環氧合酶阻止前列腺素合成,以抵消其擴張動脈導管的作用,促使導管收縮閉合;雖然可能再開放,70%以上的動脈導管最終可得到閉合。三.介入性療法:1983年錢晉卿引進經動脈途徑填塞法,並製造了各種器材。填塞法不需開胸,簡便安全,且無開胸手術所具有的風險和所引起的併發症,患者恢復迅速,住院2—3天即可出院。四.手術療法:在氣管插管全麻下,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患者處右側臥位,右胸背部墊高,手術一般採用左胸側後切口,經第4肋間或骨衣內切除第5肋骨經肋床進入胸腔。在肺動脈部位可捫到細震顫即可證實診斷。然後以導管處為中心,縱向剪開降主動脈表面的縱隔胸膜,再沿主動脈表面向前進行解剖,直至充分顯露導管。如此,左側迷走神經、喉返神經和肺動脈端導管表面的心包返折處均被拉向前方,脫離導管本身,因而可免受損傷。若導管粗短或伴肺動脈高壓者,手術醫師應在導管上、下緣的降主動脈套以線繩,以便必要時阻閉降主動脈以控制意外出血並可以在手術中保護喉返神經。以彎形直角鉗(米氏鉗)自導管下方沿著主動脈壁向導管後壁滑動,待導管全長游離後,參照導管的具體情況、器械條件和手術醫師的技術能力和經驗等,分別選用下列閉合導管的手術方式。有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的病人,不管導管粗細,原則上,都可以予以治療。開刀手術治療和不開刀的介入治療兩種治療的效果都很好,差別是開刀花費少,但創傷大些。介入方法創傷小,但花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