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大排擋
你好!香港政府修法搶救為保育大排檔,2005年香港立法會通過動議促請政府制訂大排檔文化承傳政策。四年後的2009年,香港政府宣佈大排檔的保育方案,建議將大排檔牌照由當時僅可轉名給配偶,改為直系親屬均可接收,並可考慮向其他有興趣的經營者簽發新的牌照。以免大排檔在數十年後消失。但截至2013年底,香港僅餘26家持牌大排檔。[1]
你好!經營大排檔之間也有著殘酷的競爭。食客多的攤點,不用老闆吆喝,聚來的客人會越來越多,而食客少的攤點,則越來越冷清,又由於很多人吃東西有戀舊的習性,吃了一家覺得好,下一次會主動再來。由此造成的馬太效應,使火爆的攤點興旺發達,冷清的攤點則難以為繼,最後收攤關門。大排檔的熱鬧大排檔的熱鬧關門也無所謂,自然有新的人搶佔進來,新一輪的競爭又開始上演
你好!文化大牌檔食物種類繁多,中西兼備,中式有小菜、炒粉面、魚蛋粉面、白粥油條等,西式的有多士、三文治、港式絲襪奶茶、咖啡、鴛鴦等,亦有紅豆沙、芝麻糊等中式甜品。
你好!歷史大排檔美食讓人大快朵頤大排檔美食讓人大快朵頤大排檔在香港有著悠久歷史。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非常興旺;至1970年代,數目減少。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港府發出固定攤位小販牌照規管,相比別的路邊攤,大排檔的牌照是一張大紙,需要裝裱起來,掛在當眼位置,因而稱為“大牌(大牌照)檔(檔口)”,後傳入內地多寫作“大排檔”。在粵語中,“檔(檔口)”和“攤(攤位)”都有不固定或流動的意思,即位置或閘市建築物不是固定的商
你好!簡介大排檔,原稱“大牌檔”,將固定攤位的大號牌照裱裝懸掛,因而得名。該經營方式始於二戰後香港,當時百廢待興,開始有人在街邊設置路邊攤出售熟食,其中大牌檔的面積較一般小販大,有數張可摺疊的桌椅,攤檔是一個巨型包箱,晚上休息時用木板、鐵皮捆起,放在路邊,所以也可以放納更多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