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巴戟天(原變種):藤本;肉質根不定位腸狀縊縮,根肉略紫紅色,幹後紫藍色;嫩枝被長短不一粗毛,後脫落變粗糙,老枝無毛,具棱,棕色或藍黑色。葉薄或稍厚,紙質,幹後棕色,長圓形,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6~13釐米,寬3~6釐米,頂端急尖或具小短尖,基部純、圓或楔形,邊全緣,有時具稀疏短緣毛,上面初時被稀疏、緊貼長粗毛,後變無毛,中脈線狀隆起,多少被刺狀硬毛或彎毛,下麵無毛或中脈處被疏短粗毛;側脈每邊(4~)5~7條,彎拱向上,在邊緣或近邊緣處相聯接,網脈明顯或不明顯;葉柄長4~11毫米,下麵密被短粗毛;托葉長3~5毫米,頂部截平,幹膜質,易碎落。
巴戟天原藥及其系列產品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推崇,其市場前景看好。每畝地可栽巴戟天2000株左右。巴戟天畝產約300公斤,按市場價40元~60元/公斤計算,畝產值可達1.2萬元~1.8萬元,扣除成本每畝可獲利5000元~8000元。巴戟天具有廣闊的前景。
種植巴戟一般較粗放,管理多結合間種作物進行。無淪是根頭繁殖還是扡插繁殖,均需經常保持田間濕潤,以利成活,待成活後可少澆水,但雨後注意排水。早春時勤除雜草。巴戟天喜肥,種後次年春天每畝施土雜肥1500公斤,開溝施於行間。也可施用硫酸銨10公斤~5公斤與混以過磷酸鈣20公斤。若枝條過多過旺,可剪去一部分,只留3條~5條主蔓即可。因為枝條多了,開花結果消耗養分,影響根塊生長。冬季宜培土過冬,來年則莖生長多而茂盛。並須禁止放牧,防止牲畜為害。
選含腐殖質多的砂壤土較好。於秋季先將山坡的灌木連根挖出,就地燒成草木灰,然後深翻土地約27cm~33cm。至翌春種植前再耕耙1次,並作成寬0.7m~1m的梯田,按株距60cm~70cm,挖15cm深的穴,以備種植。或於種植前將灌木進行疏伐,並去除枯枝,在林內局部墾地挖穴種植。
巴戟天為多年生藤狀灌木。適應性較強,喜溫暖的氣候,宜陽光充足,忌乾燥和積水,以排水良好、土質疏鬆、富含腐殖質多的砂質壤土或黃壤土為佳。粘土生長不好。土層厚者生長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