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布林內維爾病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目前認為結節性硬化症的致病基因分為TSC1和TSC2兩種,各引起一半的結節性硬化症,但二者的遺傳表現型則完全相同。TSC1基因定位於9q34.3,包含23個外顯子,其中第1和第2外顯予為非編碼區,第3至第23外顯子為編碼區,從第222個核苷酸起開始轉錄,其基因產物為錯構素;TSC2基因定位於16P13.3,有41個外顯子,其基因產物為結節素。目前研究所知,TSC1和TSC2屬抑癌基因,其突變包括堿基缺失、插入、錯義複製或形成重複突變,但至今尚未找到基因突變的熱點區,且基因型與表現型之間的關係亦不明確。
1、皮膚症狀:典型皮膚改變包括葉片狀脫色斑,面部血管纖維瘤及鯊魚皮樣斑、甲周纖維瘤等。 面部血管纖維瘤具特徵性,以往稱為皮脂腺瘤,實際並非皮脂腺,而是由血管及結締組織所組成,常常呈黃紅色或鮮紅色丘疹或結節,半透明,表面光滑,一般不融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4mm,多對稱分佈於額頭、鼻周和口周,鼻背也可出現。皮疹偶表現為大的菜花樣腫塊。在4歲以上病人中,約90%可出現面部皮疹,且往往持續存在,有時皮疹數目亦可增加。 甲周纖維瘤(Koenen瘤),位於指(趾)甲周圍和指甲下面,象一小塊肉狀的小結節。可出現于50%的患者,呈鮮紅色或淡紅色的甲下或甲周纖維瘤,一般分佈不對稱。齒齦亦可出現類似的纖維瘤。女多於男,但青春期前少見到,多發的指(趾)甲纖維瘤對本症有診斷價值。 鯊魚皮樣斑在10歲以內的患者發生率約40%,好發於軀幹,尤其是腰骶部,為微隆起的柔軟的表面凹凸不平的淡黃色斑塊,如鯊魚皮樣,直徑1~8cm,其本質是結締組織痣。 葉片狀脫色斑,可見於80%以上的患者,數目不等,一般在出生時即有,亦可在6~10歲時才出現。形如桉樹葉或柳樹葉,白色,與周圍皮膚界限清楚,多分佈於軀幹和四肢,面部很少見到,頭皮有時可見到,該處頭髮為白色。個體差異,或沒有脫色斑,或多達10餘塊。正常人有時也可見到1-2塊,無診斷意義。有些病人還可見到成簇的、數止較多的、形頭不規剛的、紙屑狀的小塊色素脫失斑。但要和一般的色素減退斑鑒別,後者數目一般不超過3塊。其他少見的皮膚表現有皮贅、軟纖維瘤、咖啡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