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男性健康下肢深靜脈血栓ppt
問題 【男科】 【歸檔】 15年09月16日

下肢深靜脈血栓ppt

問題描述 請問醫生下肢深靜脈血栓ppt怎麼回事?2月份入院診斷為右下肢深靜脈血栓,現感覺下肢麻痹,腳下地皮膚變色,有時會抽筋疼痛。
網友回答
2015年09月16日 20:02

經典的Virchow理論認為:血管壁損傷、血流異常和血液成分改變是引起靜脈血栓的3個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準的研究成果對這一理論有了新的認識。靜脈正常的內皮細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質,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環素)、抗凝血酶輔助因數、血栓調節素和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t-PA)等。但在某些情況下,靜脈內皮層可從抗凝狀態轉化為前凝血狀態,內皮細胞產生組織因數、von Willebrand因數和纖維連結蛋白等,內皮層通透性增加,並可見到白細胞黏附于內皮細胞表面,而內皮細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細胞對血栓形成起著觸發和增強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腫瘤壞死因數(TNF)能促使纖維蛋白原沉積,並抑制纖溶;TNF可抑制內皮細胞血栓調節素的表達,使內皮細胞從抗凝狀態轉化為前凝血狀態。

2015年09月16日 20:02

許多靜脈血栓起源於血流緩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腸肌靜脈叢、靜脈瓣袋等,臨床上發現肢體制動或長期臥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靜脈血栓,這些都提示血流緩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與脈衝型血流相比,靜態的流線型血流容易在靜脈瓣袋底部造成嚴重的低氧狀態,缺氧使內皮細胞吸引白細胞黏附並釋放細胞因數,繼而損傷靜脈內皮層。血流淤滯造成活化的凝血因數積聚,並不斷消耗抗凝物質,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從而導致靜脈血栓形成。因此血流淤滯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2015年09月16日 20:02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數在血栓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被啟動的凝血因數沿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徑啟動凝血酶原,使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最終形成血栓。如沒有活化的凝血因數,即使存在血流淤滯和血管損傷,血栓仍不會形成。同樣單有活化的凝血因數,也無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數很快會被機體清除。因此靜脈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變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體內凝血-抗凝-纖溶3個系統在正常情況下處于平衡狀態,任何使凝血功能增強、抗凝-纖溶作用抑制的因素都將促使血栓形成。

2015年09月16日 20:02

1.年齡 深靜脈血栓(DVT)可見於任何年齡層者,但統計顯示,隨年齡增大,發病率逐步增高,80歲人群的發病率是30歲人群的30餘倍。年齡對深靜脈血栓發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年齡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隨之增加。實驗表明,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數活性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減弱使血液在比目魚肌靜脈叢和靜脈瓣袋內淤滯較重,因此DVT的發病率較年輕人高。 2.制動 臨床上常能見到長期臥床的病人容易患DVT,屍體解剖發現臥床0~7天的病人DVT的發病率為15%,而臥床2~12周者,DVT的發病率達79%~94%。卒中病人中,下肢麻痹者,DVT發病率為53%,無下肢麻痹者,DVT發病率只有7%。在長途坐車或坐飛機旅行的人群中,DVT的發病率也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對下肢靜脈的回流起著重要的作用,制動後靜脈血回流明顯減慢,從而增加了DVT發病的風險。

2015年09月16日 20:02

病情分析:你好,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的,在靜脈血流遲緩,血液高凝狀態及血管內膜損傷條件下,靜脈發生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就可以繼發血栓形成的疾病。 指導意見: 靜脈血栓急性期,即血栓發生一個月內,應用抗凝溶栓治療,效果很好,但要注意預防肺栓子脫落引起栓塞的可能性,必要時應該進行血管內的介入治療。飲食方面給予高維生素(芹菜、韭菜、粗糧、豆類)、高蛋白(肉類、魚類、乳製品類)、高熱量(牛奶、蛋糕、雞蛋、甜食)、低脂(禁用肥肉、蛋黃、腦)飲食,忌食辛甘肥膩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