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構造
你好!耳結構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在聲音從自然環境中傳送至人類大腦的過程中,人耳的三個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外耳是指能從人體外部看見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聽骨鏈組成。內耳位於顳骨岩部內,包括半規管、前庭和耳蝸。半規管可以感知各個方向的運動,起到調節身體平衡的作用。耳蝸是被顱骨所包圍的象蝸牛一樣的結構。耳蝸內充滿著液體並被基底膜所隔開,位於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這是收集神經電脈衝的結構,耳蝸橫斷面顯示了螺旋器的構造。我們聽說的聲音,實際上是由某個發聲體發出的、有一定頻率範圍的振動波_聲波。人的耳廓像一個衛星接收器,能接收聲波,並將其彙聚到外耳道,然後,再傳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動,這樣,耳道構造就聲波的聲能就轉變為機械能,鼓膜的振動可帶動與之相連的聽小骨,而聽小骨的活動又可振動內耳的門戶--卵圓窗膜,這樣,就使內耳中的淋巴液產生振動,從而引起內耳基底膜振動,刺激基底膜上的細胞產生與之對應的電位變化,此時,機械能又轉變為生物信號,這種電信號彙聚到聽神經中,再通過聽神經輸送到大腦中的聽中樞,直到這時,人才算真正“聽”到聲音。聽中樞就像一個情報研究所,將傳來的生物電信號進行分類、編號和分析整理,大腦此時才能明白所接受的聲波是什麼意思,然後,才能作出反應。雖然我們講了很多,實際上這一過程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只有千分之幾秒,耳道構造自己是根本覺察不到的。保養耳朵皮膚眼睛、鼻子、嘴以及雙手我們常常會呵護備至,但是卻常常忽略身體的另一個感覺器官——耳朵。耳朵除了承擔接收外界一切聲音的功能,其實還能幫助平衡身體以防摔倒,可是為何在我們一系列護膚步驟中卻唯獨落下了它們?
你好!外耳道是一條自外耳門至鼓膜的彎曲管道,全長約2.1~2.5cm。外1/3為軟骨部,內2/3為骨性部。外耳道內表面覆有一層皮膚,與下方的軟骨膜或骨膜緊貼,不易移動。皮膚內感覺神經末梢豐富,患癤腫時,異常疼痛。在軟骨部的皮膚,內含毛囊、耳道構造皮脂腺和盯眝腺與汗腺相似,其分泌物為盯眝,有保護耳道的作用。盯眝與脫落的上皮及塵埃混合後形成耳垢。骨部的皮膚較薄,缺乏毛和皮脂腺等結構。局限性外耳道炎 折疊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稱外耳道癤(furuncle of extrnal auditory canal )。早期:劇烈跳痛性耳痛,張口、咀嚼時疼痛加重,可放射至頭部;常伴全身不適,體溫微升,重者聽力下降。癤腫成熟期:流出少量膿血後,耳痛隨之減輕,體溫下降。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症 折疊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症又稱彌漫性外耳道炎(diffuse otitis externa)外耳道炎的症狀之一:外耳道出現灼熱、發癢、疼痛、呈彌漫性充血、腫脹、表皮糜爛的反應,起先會流出漿液性分泌物,繼而轉變為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皮膚腫、遮蔽鼓膜,產生傳導性耳聾及耳鳴。重者耳周淋巴結腫大並會出現全身發熱、不適等反應。 外耳道炎的症狀之二:急性外耳道炎惡化至慢性者,主要為耳部不適和癢感,常有少量分泌物,聽力稍有減退,外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系愛少量膿液或碎屑。有時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變渾濁、增厚,或因鼓膜上皮受損,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外耳道炎的症狀之三:外耳道出現新生物,如腫瘤,有良性和惡性之分。此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導致鼓室內有息肉生長,息肉從鼓膜穿孔處脫出從而形成外耳道贅生物。 外耳道炎的症狀之四:排除先天性因素導致外耳道狹窄,彌漫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濕疹,也會導致外耳道皮膚增厚而使外耳道變得比較狹窄狹窄,常會影響聽力。 耳道構造外耳道炎的症狀之五:常見病變之一為外耳道癤,常表現為局限性紅腫,疼痛明顯,突起如椒目或頂現膿點;常見病變之二為彌漫性外耳道炎,表現為彌漫性紅腫、潰爛,黃白色分泌物較多。 外耳道炎的症狀之六:外耳道軟骨部的皮膚具有類似汗腺構造的耵聹腺可分泌耵聹,即人們常說的耳垢或耳屎,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