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良性泛發性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病
小兒良性泛發性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病症狀體征1.單發性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病 又名單發性肥大細胞瘤或肥大細胞痣。約占本組疾病的10%,主要見於嬰兒,生下即出現皮疹,或出生後1個月內發疹,僅少數病例發生于幼兒和成人。皮疹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以上肢多見,常為單個,偶可有數個。為卵圓形,直徑1~5cm的斑塊或結節,境界清楚,粉紅色至淡褐色,稍隆起於皮面,表面光滑,或如橘皮。質硬似橡皮。皮疹在受刺激後或不明原因地突然腫脹或呈風團狀,變為鮮紅色,甚至有大皰形成,偶為血皰。損害有時可引起面部或全身皮膚潮紅或腸絞痛,皮損破潰後如無繼發感染,能迅速癒合。2.泛發性(播散性)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病 典型者即為常見的色素性蕁麻疹。皮疹多少不一,但廣泛散佈於全身。主要見於四肢、軀幹,也可侵犯其它部位或粘膜,可伴有輕度癢感,但一般無自覺症狀,也不影響健康,皮疹表現為色素性斑丘疹。在斑丘疹上劃痕或摩擦能引起風團。斑丘疹多為圓形或卵圓形,也可為不規則形的斑丘疹或結節狀,偶有水皰。一般境界均清楚。皮疹大多數出現於出生後3~9個月,但也有見於初生兒或較大兒童,成年人也不少見。3.持久性發疹性斑狀毛細血管擴張簡稱TMEP型,比較少見,皮疹通常多見於軀幹,特別是胸部,為較小的伴有毛細血管擴張的紅斑,色素較少。此型往往伴有骨骼損害。患者多為青年。4.彌漫性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病 不常見,是由彌漫性肥大細胞浸潤所致。皮膚表面發黃,肥厚、柔軟或光滑,或有苔蘚化小丘疹。在皮膚皺折部位特別在腋窩及腹股溝部皮疹加重,如彈性假黃瘤狀。自覺常有劇癢,且為全身性。由於搔抓刺激,故常伴有大皰,但也能自發水皰。此型既可發生于嬰兒,也能見於成年。發生于嬰兒者可能有肝脾腫大,故預後不好。此型如伴有彌漫性潮紅,則又稱之為紅皮症型。5.大皰性肥大細胞增生病 系指無斑疹、丘疹、結節或色素損害而只有水皰者。如在色系性皮疹基礎上出現皰疹時,則稱之為大皰型色素性蕁麻疹。[返回]
小兒良性泛發性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病發病機制:許多非特異性因素均可引起肥大細胞增多及脫顆粒反應,如藥物、寒冷、外傷、感染;飲酒、X線照射、放射顯影劑、精神緊張等。創傷癒合時,特別是燒傷時,往往肥大細胞增多,尤以肉芽組織中多見,一般認為是對細胞損傷的防禦性反應的一部分。許多慢性炎症疾病,包括異位性皮炎及扁平苔蘚也可引起肥大細胞增多,但與發病無關。目前認為本病是累及肥大細胞系的網狀內皮系統腫瘤,與組織細胞增生症相提並論。兩者都為成熟的結締組織成分增生性損害,常見於嬰兒或兒童,一般無遺傳史或家族史,但偶見家族發病者。肥大細胞的顆粒含有組氨酸,可由組氨酸脫羧酶將其轉化為組胺。肥大細胞受到刺激後,引起脫粒和釋放介質,組胺隨其顆粒一起排出細胞外。所釋放的介質直接作用於不同的受體而導致組織反應,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瘙癢、心動過速、噁心、嘔吐、氣喘、腹痛、低血壓甚至休克等。肥大細胞亦含有肝素,過量的肝素將引起出血症狀,如鼻出血、嘔血、便血、瘀斑等。此外,肥大細胞尚能釋放一系列致炎因數,如激肽、前列腺素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