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最常見者為慢性缺氧血性肺源性心臟病,又稱阻塞性肺氣腫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指由肺 部胸廓或肺動脈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循環阻力增高,致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類心臟 病。本病病程進展緩慢,可分為代償與失代償二個階段,但其界限有時並不清楚。 (一)功能代償期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現乏力、呼吸困難。體檢示明顯肺氣腫表現,包括 桶狀胸、肺部叩診呈過度清音、肝濁音上界下降、心濁音界縮小,甚至消失。聽診呼吸音低,可有幹濕羅音,心音 輕,有時只能在劍突下處聽到。肺動脈區第二音亢進,上腹部劍突下有明顯心臟搏動,是病變累及心臟的主要表現。 頸靜脈可有輕度怒張,但靜脈壓並不明顯增高。 (二)功能失代償期肺組織損害嚴重引起缺氧,二氧化碳瀦留,可導致呼吸和(或)心力衰竭。 1.呼吸衰竭缺氧早期主要表現為紫紺、心悸和胸悶等,病變進一步發展時發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出現各 種精神神經障礙症狀,稱為肺性腦病。表現為頭痛、頭脹、煩躁不安、語言障礙,並有幻覺、精神錯亂、抽搐或震顫 等。動脈血氧分壓低於3.3kPa(25mmHg)時,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超過9.3kPa(70mmHg)時,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更明 顯,出現神志淡漠、嗜睡,進而昏迷以至死亡。
1.控制呼吸道感染是發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常見誘因,故需積極應用藥物予以控制。目前主張聯 合用藥。宜根據痰培養和致病菌對藥物敏感的測定結果選用,但不要受痰菌藥物試驗的約束。未能明確何種致病菌 時,可選用青黴素160萬~600萬u/d,肌肉注射或慶大黴素12萬~24萬u/d,分次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一般需觀察 2~3天,如療效不明顯可考慮改用其他種類抗菌藥物,如氨苄青黴素2~6g/d,羧苄青黴素4~10g/d、林可黴素1.2~ 2.4g/d等肌肉或靜脈滴注或羧胺苄青黴素2~4g/d,分次口服。頭孢噻吩、頭孢羧唑、頭孢呱酮2~4g/d,分次肌內注 射或頭孢環已烯同量分次口服也可選用。但切不可不必要地頻繁調換。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用紅黴素加氯黴素;苯唑青黴素或頭孢噻吩或頭孢唑啉加卡那黴素或慶大黴素等。綠膿桿菌感染,可用羧苄青黴素、磺苄青黴素、呋苄青黴 素、氧呱嗪青黴素、頭孢噻甲羧肟或加丁胺卡那黴素或慶大黴素等聯合應用。除全身用藥外,尚可局部霧化吸入或氣管內滴注藥物。長期應用抗生素要防止真菌感染。一旦真菌已成為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應調整或停用抗生素,給予抗真菌治療。 2.改善呼吸功能,搶救呼吸衰竭採取綜合措施,包括緩解支氣管痙攣、清除痰液、暢通呼吸道,持續低濃度 (24%~35%)給氧,應用呼吸興奮劑等。必要時施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和機械呼吸器治療等。晚近有用肝素25~ 100mg或肝素50mg、654-210mg加於葡萄糖溶液中每日靜脈滴注,共7~10天,以降低痰及血液粘滯性,解除支氣管痙 攣,抗過敏,但同時需測凝血酶原時間以免導致出血。現在較新的方法為利用尿激酶與肝素聯合注射的方法,可以使肺心病的治療達到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