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了,會有什麼影響?
脾切除術廣泛應用於脾破裂、遊走脾(異位元脾)、脾局部感染或腫瘤、囊腫、肝內型門靜脈高壓症合併脾功能亢進等引起充血性脾腫大等疾病。脾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周圍淋巴器官,能夠產生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因數,是機體儲血、造血、濾血、毀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調節、抗感染、抗腫瘤、內分泌及產生備解素及促吞噬肽等作用。奠基於目前對脾臟功能的瞭解以及切脾後所導致患者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的後果,在條件及疾病允許的情況下, 儘量行脾保留手術, 已是目前全球外科醫師的共識。即“搶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臟第二,年齡越小越優先保脾”。
脾、肺、腎主三焦水道運化。脾主中焦運化,康健時,為腸胃行其津液,化水穀之精微,或成血入肝脈,或化氣輸於肺,或化水歸於腎,以供周身之營養。脾臟又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血液流通過程中,吞噬異常的紅細胞,進行修整,以成紅細胞生命之源;貯存部分血小板,參與血液中的血小板平衡的調整;分泌使中性粒細胞的壽命延長的促吞噬素,對於血的精化和再生起重要作用。脾臟病變對機體的危害最大,也是機體多數病變的原發基因。脾臟病變時不僅自身功能減弱,而且大量損耗機體能源,污染血液。
中醫認為脾屬髒,位於中焦,在膈之下,和胃相表裡。脾的主要功能是主動化、主升清和統攝血液。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的作用。運化水穀是指脾能把水穀(飲食物)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運輸至全身;運化水液是指脾能對被吸收的水穀精微中多餘的水分,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有“脾以升為健”之說。脾主統血,即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 後天為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的重要意義。古代醫家認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脾胃,注意飲食營養,患病治病時,用藥及忌口均要顧及脾胃。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轉輸營養物質,運化水液,統攝血液。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關。 1.脾主運化:一是運化水穀的精微。飲食入胃,經過胃的腐熟後,由脾來消化吸收,將其精微部分,通過經絡,上輸於肺。再由心肺輸布於全身,以供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一是運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過脾的運化功能而輸布全身的(具體運行見腎主水示意圖)。若脾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失常,則氣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現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脹便搪,甚至引起氣血衰弱等症。若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導致水液確留,聚濕成飲,濕聚生痰或水腫等症。 2*脾統血:血液在脈道正常運行,除依賴心臟的推動、肝臟的調節,又有賴於脾氣的統攝控制,使之循經運行不至溢於脈外。所以脾氣充足,則血不妄行。若脾氣虛弱,氣不攝血而溢於脈外,即所謂“脾不統血”,可出現月經過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3.脾主肌肉和四肢:人體的肌肉、四肢依靠氣血津液等物質來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的來源又有賴於脾。因此,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壯實,四肢活動有力。反之,脾氣衰弱,營養缺乏,則肌肉消瘦或萎縮,四肢乏力。脾臟主要的兩個功能是造血和免疫,造血功能主要是胎兒期,在成人,正常情況下脾臟不再擔負造血功能,除非是在少數病理情況下。所以,脾切除後不影響機體的造血。另一種免疫功能在一生中都很重要,所以切除後會對機體免疫系統造成負面影響,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得了一些免疫性疾病,病情反復發作,病情重,一般藥物治療不能控制,那最後只能寄希望於脾切除,(當然,脾切除不是100%有效的)。脾切除後,機體免疫力一定會下降,相對容易繼發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等等,所以脾切除後要注意加強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適當鍛煉等等。但脾臟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術後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機體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復,它的部分免疫功能會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當然,完全恢復如常人不太可能。
一般說來,脾切除後,對日常生活及壽命影響不大,但從免疫學角度出發, 脾切除後會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新陳代謝減弱,所以平時要合理飲食,生活規律有節,規律的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