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術後
問題 【兒科】 【歸檔】 15年12月20日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術後

問題描述 我舅舅家兒子經檢查說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需要手術,孩子除了走路有些異常外沒有別的症狀,走路有些一拐一拐的,腳上無力,常自己把自己絆倒,請問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與脫位是一種病嗎?要是需要手術哪裡比較好?費用大概是多少?
網友回答
2015年12月20日 14:22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術後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四肢畸形中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上世紀90年代後改稱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女孩比男孩多見,左側比右側多見。本病發生與種族、性別、環境有關,還與孕期胎位(如臀位)、遺傳因素、激素水準(如雌激素致肌肉韌帶鬆弛)及出生後的包裹方法(如蠟燭包)等有關。本病一般有三種類型: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髖關節全脫位。尤其是前者,因沒有脫位,臨床上常常被忽略,導致嚴重不良後果。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也可伴有其他畸形的存在,如斜頸、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等。本病治療效果的好壞同年齡有密切關係,年齡越小不僅療效越好,而且方法越簡單,穿;連衣就可以了。

2015年12月20日 14:22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術後出生後的體位亦有人認為是引起此病的一個因素。如在瑞典和美洲印地安人的發病率高的原因是由於嬰兒應用繈褓位有關。病理改變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理變化包括骨質變化及周圍軟組織改變兩部分:(一)骨質變化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髖臼、骨盆、股骨頭、股骨頸,嚴重者還可影響到脊柱。1.髖臼安全性髖關節脫位者出生時尚屬正常,而有髖臼外上緣外有切跡,隨著生長發育髖臼逐步變狹而淺,呈三角形。髖臼唇盂增厚,由於股骨頭的不斷擠壓可造成內翻或外翻,髖臼後上方由於股骨頭的擠壓形成假臼,髖臼

2015年12月20日 14:22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術後前緣內上方往往可見一缺損。髖臼由於沒有股骨頭的造模作用而發育不良,髖臼逐漸變小,變淺,臼底充滿脂肪纖維組織,圓韌帶經過不斷牽拉往往增厚肥大充塞於髖臼中。2.股骨頭新生兒的股骨頭為畸形,表面有光滑的軟骨面,而後由於脫位於髖臼外,股骨頭的形狀可逐步改變,頭可變大或變小,呈尖錐形或葺形,股骨頭受壓處往往出現部分股骨頭扁平。股骨頭骨骺出現遲緩。有時應用強大暴力手術復位,由於髖臼與股骨頭不相適應,

2015年12月20日 14:22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術後對股骨頭的壓力過大,可造成股骨頭無菌性壞死。3.股骨頸由於髖關節脫位,股骨頸一般變短而粗,是肢體縮短的一個原因。股骨頸前傾角變大,據Caffey報導正常新生兒前傾角為25°,以後逐步減少至5°~15°之間,當股骨頭外移後,由於正常肌力作用,向股骨頭向前旋轉,前傾角因而增大,一般在60°~90°之間。如果能早期復位,前傾角多能逐步自行糾正。尤其在1歲以內得到復位者幾乎都能恢復正常。4.骨盆和脊柱脫位一側的骨盆往往伴有發育不良情況,髂翼較斜,坐骨結節較分開。在兩側脫位時,以上病變存在外

2015年12月20日 14:22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術後骨盆向前傾斜而使腰前突弧度增加,有時可以出現側彎。(二)軟組織變化這是指所有一切髖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包括皮膚、筋膜、肌肉、肌腱、關節囊、韌帶以及髖關節內盤狀軟骨,其中以關節內盤狀軟骨、關節囊與肌腱最重要。1.盤狀軟骨(Limbus)正常14.8mm的胚胎,髖關節是一堆間質細胞,此後髖臼與股骨頭之間出現間隙,間質細胞塊中間開始吸收至僅存邊緣。到達25mm時出現關節囊與髖臼環狀韌帶(glenoidlabrium)任何機械刺激在髖臼形成的主要階段時就會產生正常間質停止吸收出現盤狀軟骨,實際上盤狀軟骨吸收不全多半見於髖臼後上部,它的增生與肥大使股骨頭不能直接指向髖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