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矯形器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矯形器自從股骨頭脫離髖臼向外向上移位,小孩負重後,關節囊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有時可大2~3mm之多,長期牽拉使關節囊與髖臼上方髂翼粘連,加上圓韌帶、盤狀軟骨與關節囊之間粘連,形成整整一片結締組織,阻礙股骨頭進入髖臼。關節囊在後期呈葫蘆形,有狹窄的頸部,股骨頭本身就不能通過。髂腰肌腱經過關節囊前面,有時在很早期出現一個切跡,阻礙股骨頭復位。關節囊附著在股骨頭以下而不是附著大小粗隆之間。3.圓韌帶正常圓韌帶連接股骨頭中心凹與髖臼之內下方。髖關節脫位病例中,關節囊與圓韌帶同時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矯形器久而久之圓韌帶與關節囊粘連成一片而消失。圓韌帶內的中心動脈亦因牽位增厚而過早閉塞。4.肌肉由於股骨頭向上移位,凡是起自骨盆沿股骨向下行走的大部分肌肉都發生短縮,其中以內收肌及髂腰肌更為明顯,而且許多肌腱有纖維變性。後側肌群包括臀肌,亦有縮短,肌力減弱,影響關節穩定性,出現搖擺步態。5.筋膜雖然外側肌群在理論上是被拉長,但可見到臀筋膜有攣縮,患者不能內收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矯形器5.筋膜雖然外側肌群在理論上是被拉長,但可見到臀筋膜有攣縮,患者不能內收,這種筋膜都有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有膠原變性。手術中必須進行筋膜鬆懈才能保證復位。診斷鑒別患兒的母親常發現患兒肢體不正常,而來院求診,若無炎症或外傷史,就應引起對本病的警惕。症狀可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一)關節活動受限在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通常是以無痛和關節活動不受限為其特點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矯形器Pavlik支具:使用於0-6月的嬰兒,通過治療90%的患兒可以得到治癒。行吊帶治療後每週複查X光片並有醫師調整支具,觀察股骨頭及髖臼對位元情況,如果重定成功,通常繼續佩戴,持續時間為發現髖脫位月份*2。如果3-4周後仍沒有復位則放棄吊帶,改行下一步治療方案。2.閉合復位+內收肌松解切斷+改良蛙式石膏固定術:適用於6-18月的未經過治療或0-6月行pavlik吊帶治療失敗的患兒。全麻後在C臂透視下行髖關節腔造影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矯形器將股骨頭復位至髖臼內,同側內收肌切斷後將髖置於外展位,保持股骨頭不脫位,於髖關節外展90度,屈曲100度的位置給予石膏固定治療。術中根據髖關節造影檢查分三型A、B、C。並檢查髖關節復位安全角度,安全角度小於20度或髖關節造影C型患兒立即行內側入爐開放復位手術。術後處理:術後6周再次入院更換石膏,將股骨頭與髖臼對位更加貼服的位置給予石膏固定,持續固定12周。如果閉合重定失敗或再脫位情況出現,則行下一步治療方案。3.切開復位術:手術指征:閉合復位失敗、髖關節造影C型、復位安全角度小於2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