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我是否患了癲癇病能治癒麼
問題 【內科】 【歸檔】 10年09月27日

我是否患了癲癇病能治癒麼

問題描述 在今年9月11日我正睡午覺突然突發性抽搐嘴角向左歪左手抽起兩眼上翻口吐一點白沫,整個人失去感覺,大約發作時長2~3分鐘,過3小時又發作一次,那天總共發作了3次,後來通過RMI檢查和其它檢查都正常,腦電圖檢查出有癲癇波,醫生給我開了羚羊角膠囊和卡馬西平片到現在已經沒見發作。我以前一切都很健康沒受過怎麼外傷,無怎麼病史,現在這情況是不是我得了癲癇,有痊癒的可能麼?對生育有影響麼?急謝謝了! 補充問題1:(2010-09-27 00:19:00) 我的情況嚴重麼?今後要注意怎麼?
網友回答
2013年08月20日 14:34

預防癲癇發作復發,應主要注意以下幾方面:①生活規律,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疲勞等。避免長時間看電視、打遊戲機等。 ②飲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咖啡、可樂、辛 辣等興奮性飲料及食物,戒煙、戒酒。避 免服用含有咖啡因、麻黃堿的藥物。青黴素類或沙星類藥物有時也 可誘發發作。③按時、規律服藥,定期門診隨診。④禁止駕駛汽車;禁止在海邊或江河裡游泳;不宜在高空作業、不操作機器等。

2010年10月26日 18:02

癲癇疾病確實屬於疑難雜症,治療有一定困難,但不是不可治癒。近年來隨著醫學領域突飛猛進的飛躍,(及各種高精尖診斷及治療設備的引進,再加上治療手段的不斷完善,這些足以證明只要及早進行系統對症治療)90%的患者都能夠得到完全的控制治癒,因此要給自己樹立信心,不能視癲癇為不治之症。

2010年09月27日 09:29

癲癇雖然是一種慢性頑固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被患者視為疑難雜症,但隨著醫學研究的突破,癲癇疾病的關鍵性病因:明確異常放電的神經元所屬神經中樞位置以後,進行靶向針對性治療是完全可以達到治療的。需要注意一下幾點: 1、日常生活一般注意事項 尊重患者人格,滿足合理要求,保持情緒穩定,規範作息時間,保證合理睡眠。 2、外出 癲癇發作控制不佳的患者,不應駕駛汽車,謹慎騎自行車,步行時應儘量走人行橫道。家長教育和管理兒童玩耍要遠離水邊、公路和鐵路。養成較為正常的生活習慣。 3、飲食 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引起體內維生素K、葉酸、維生素D和鈣、鎂等物質的缺乏。維生素K缺乏可引起出血傾向,食用新鮮蔬菜、豆油、和蛋黃可補充維生素K。維生素D、鈣、鎂與骨骼、牙齒的生長有關,鈣缺乏易加重發作。所以兒童期應特別注意供給富含維生素D、鈣和鎂的魚類、蛋類、動物肝臟、豆製品、牛奶等食物。葉酸缺乏也與癲癇發作增加有關,應注意供給富含葉酸的動物腎臟、牛肉、綠色蔬菜等食物,但烹飪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破壞過多。維生素B6和γ-氨基丁酸的生成有關,通過食用米、麥糠、牛肝、魚類等可補充維生素B6。在生活中要不斷總結,根據患者的特點合理安排飲食。 一次服用大量的甜食後,大量的糖份進入血液,會激發胰腺分泌過多的胰島素(一種降低血糖濃度的激素),從而使血糖很快下降,血糖過低導致腦的能量不足而促發癲癇發作。同樣,饑餓時也會使癲癇容易發作。 適當的飲用茶、咖啡、可樂等飲料,沒有促發癲癇發作的危險,但大量飲用或飲用太濃的茶、咖啡同樣可誘發癲癇。因為這些飲料中或多或少的含有中樞興奮性物質,使抗發作能力降低、誘發癲癇發作。所以,注意刺激性飲料濃度淡一些,並要適量。 4、戒煙戒酒 抽煙可誘發部分患者的癲癇發作,癲癇患者應戒煙。酒和癲癇發作有明顯的關係,長期大量飲酒可直接產生酒精中毒性癲癇。不少患者都有飲酒後誘發癲癇的經歷。癲癇患者飲酒有百害而無一利。 5、就業 癲癇患者不應從事飛機、機動車駕駛,高空作業,近水作業,圍繞重型機械作業,電工,消防作業,直接接觸強酸、強鹼、劇毒物品等有危險的工作。特別是不宜選擇癲癇發作時可能危害他人健康的職業,如外科醫生、消防隊員、員警及海路機構的救護人員等。各種兵種、都嚴禁癲癇患者入伍。 6、生育 (1) 癲癇患者的子女患有癲癇的風險僅約5%,但父母患有明確的遺傳癲癇型者則高得多,妊娠前需要請教遺傳顧問,孕期羊水檢查和彩超檢查有助於判明胎兒發育情況;(2)一些抗癲癇藥物如丙戊酸、苯妥英等能不同程度地增加胎兒出生缺陷的風險,如唇齶裂、脊髓問題和心臟問題等。孕前3個月始男女患者均應停服抗癲癇藥物,或者改用妥泰等影響輕微的藥物。受孕3個月後女性患者可酌情常量服用抗癲癇藥物。(3)女性癲癇患者陣痛和分娩通常正常,在產程中,可靜脈給抗癲癇藥物減少癲癇發作的風險。(4)服用抗癲癇藥物的婦女應限制母乳餵養,或服用對嬰兒發育影響小的藥物。 多數癲癇患者的壽命與常人差別並不大,癲癇患者的死亡是由於:(1) 直接與發作有關,如癲癇持續狀態或發作造成意外;(2) 與發作無關的其它疾病,藥物副作用、重要臟器疾病等

2010年09月27日 06:59

這種情況考慮為癲癇,一般不易治癒,對生育有一定的影響,建議避免過度緊張及勞累,按時作息,生活要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