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長發育檢測圖
一、兒童生長發育定義及規律生長指小兒各器官、各系統和整個身體的長大,是量的增長,可以測量。這是由於細胞繁殖和細胞間質增加,最後總導致形態上變化的結果。發育:指細胞、組織和器官功能的演進與成熟,是質的改變。生長和發育兩者共同表示機體量和質的動態變化,彼此密切聯繫而不能截然分開。兒童生長發育遵循一定的規律:(1)是一個有階段性的連續過程整個兒童時期的生長發育是在不斷的進行。但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有其不同的發育特點。如身長和體重在出生的頭半年發育最快,後半年逐漸減慢,出生第二年後增長較為穩定,到青春期後又有一個生長加速的過程。(2)遵循一定的程式隨著組織器官功能的分化和完善,精神、神經系統的發育,心理活動的發展,表現出生長發育呈現由內到外、由粗到細、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有序的變化過程。
(3)各系統器官發育不平衡但統一協調 小兒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的發育與年齡和體格發育是平行的;但腦的發育在出生的頭2年最快,5歲時腦的重量和大小已接近成人水準;淋巴系統出生後發育很快,到青春期達到頂峰,然後逐漸退化;生殖系統到青春期才迅速當育。(4)具有個體差異,但一般符合正態分佈 在按一定程式發育的過程中,每個兒童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如體格生長的快慢不同,智力及心理發育的早晚不同,最終出現高矮胖瘦和性格特點的個體特徵,但一般符合正態分佈的特點。
二、兒童生長發育監測的目的和意義生長發育監測(growth monitoring promotion,GMP) 是一種適合於家庭和基層兒童保健人員使用的嬰幼兒保健措施。由於有家長、社會的參與,GMP是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主要方式,是兒童保健工作的最基本、最重要內容。GMP是對兒童進行定期縱向的體格測量,觀察兒童的生長速度,篩查、管理高危兒童(如早產兒、SGA、營養不良兒等)。兒童生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一次的測量表示該兒童已達到的水準,連續的監測則可瞭解該兒童的體格發育“軌道”,並預示未來的生長趨勢,故必須定期隨訪、比較,才能瞭解兒童的生長是否沿著自己的“軌道”發展,並及時發現兒童生長障礙性疾病如某些身材矮小、性發育異常和某些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如腦積水、小頭畸形等。預防醫學研究生長發育不僅面向個體,更重要的是面向群體。個體兒童的身高發育水準及速度增減意義不大,但群體兒童發育水準和速度增減往往可說明生活環境的重要變化。
三、生長發育監測指標及測量方法兒童生長發育檢測圖1、體格發育生後體格發育監測指標的選擇應根據研究目的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特殊性而定,常常使用的形態指標有身高、體重、坐高、胸圍和頭圍等,其中身高和體重是最基本的指標。(1)身高身高代表頭部、脊柱和下肢長度的總和,是生長長度的重要指標,是正確估計身體發育特徵和評價生長速度的根據。3歲以前兒童採用標準的量床或量板。測量時脫去鞋、襪、帽,仰臥於量床中央,助手將頭扶正,頭頂接觸頭板,小兒面向上,兩耳在同一水準。測量者位於小兒右側,左手握住小兒兩膝,使腿伸直,右手移動足板使其接觸雙腳跟部,注意量床兩側的讀數應該一致,然後讀刻度,記錄到0.1cm。3歲以後採用身長計和立尺。兒童區立正姿勢,兩眼直視正前方,胸部挺起,兩臂自然下垂,腳跟併攏,腳尖分開60度,腳跟、臀部和兩肩胛間三個點同時靠著立柱,頭部保持正中位,使量板與頭頂接觸,同時觀測被試者姿勢是否符合要求,再讀測量板垂直交叉于立柱上刻度的數值,記錄至0.1cm。小兒初生身長為50cm,1歲末75cm,2歲末85cm,7~12歲為年齡(歲)×7+75cm。
兒童生長發育檢測圖(2)體重體重是身體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組織及體液重量的總和,是反映和評價兒童體格發育與營養狀況的最敏感、最可靠、最重要也是最易獲得的指標,主要反映目前或近期的營養狀況。新生兒體重可用嬰兒磅秤,1月到7歲應用杠杆式磅秤或木杆式鉤稱,7歲以上用磅秤。測量體重前應檢測磅秤的零點。被測者要拖區外衣、鞋、帽,測量前半小時禁食水,儘量排空大小便。嬰兒取臥位,1到3歲小兒可用坐位,3歲以上站立,兩手自然下垂,家長不可扶著小兒,小兒也不能接觸其他物體,以免影響準確性。稱重時,放置砝碼數量使之接近小兒年齡相當體重,並迅速調整遊錘至杠杆正中水準,將砝碼所示讀數相加,記錄至0.01kg。如有以往記錄,要注意比較,發現可疑時應重新測量。小兒初生體重平均為3Kg,生後第1個月可增加1~1.5Kg,第3個月約為出生時的2倍(6Kg),生後第12個月約為出生時的3 倍(9Kg),2歲約為出生時的4倍(12Kg)。6個月齡前體重粗略計算公式為:出生體重(kg)+月齡×0.7(kg),7~12個月齡為出生體重(kg)+6×0.7(kg)+(月齡-6)×0.3(kg),2~12歲為年齡(歲)×2(kg)+8(kg)。兒童生長發育檢測圖(3)坐高坐高指由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反映軀幹的發育。坐高占身高的比例較其絕對值意義更大,是反映身材勻稱度的指標。3歲以下小兒測量頂臀長,即為坐高。取臥位,頭部位置與測量身長時要求相同。測量者左手提起小兒兩腿,膝關節彎曲,同時使骶骨緊貼底板,大腿與底板垂直,然後移動足板,使其緊貼臀部,讀數至0.1cm。3歲以上取坐位,被測者坐在高度適中的板凳上,先使其身體前傾,使骶部緊靠立柱或牆壁,然後坐直,兩大腿伸直與身體成直角,與地面平行,膝關節屈曲成直角,兩腳向前平放在地面上,頭與肩部的位置與量身高時的要求相同。(4)頭圍頭圍是自眉弓上緣至枕骨隆凸最高點繞頭一周的圍度,可敏感地反映3歲以下兒童頭部的發育。嬰幼兒期頭圍的連續測量比一次測量更重要。被測者取坐位、立位或仰臥位,測量者位於小兒右側或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於頭部右側眉弓上緣處,軟尺經枕骨粗隆及左側眉弓上緣回至零點,讀數至0.1cm。小兒初生頭圍平均34cm,1歲末46cm,2歲末48cm,5歲末50cm,15歲末54~5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