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內徑
門靜脈內徑,門靜脈,包括肝門靜脈和垂體門靜脈。肝門靜脈由脾靜脈(腸系膜下靜脈注入脾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匯合而成、回收來自腹腔臟器的血液(圖2-5)。門靜脈內沒有瓣膜,因此當門靜脈高壓時,血液則可經屬支逆流。成人的門靜脈長約8cm,直徑約1.5釐米,由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在胰頸後方匯成,斜向右上行,進入肝十二指腸韌帶的游離緣內,居於膽總管和肝固有動脈的後方,上行至第一肝門,分為左、右二支入肝,在肝內反復分支,最後形成小葉間靜脈,與肝動脈的分支小葉間動脈共同匯入肝血竇。門靜脈內徑,門靜脈起源於腹腔消化器官(消化管和胰)、脾等的毛細血管,經逐級彙集最後形成門靜脈,是肝臟血液的主要來源(約占70%)。門靜脈入肝後再反復分支最後匯入肝血竇,因此是介於兩端毛細血管間的靜脈系。門靜脈在肝十二指腸韌帶處,位於肝動脈和膽總管後方。在肝十二指腸韌帶游離緣,一般沒有門靜脈的屬支。在十二指腸第一部後方,有來自胃、胰十二指腸的靜脈直接注入門靜脈。在第一肝門的位置,門靜脈分為粗短的右幹和細長的左幹,門靜脈左幹和右幹分別發出1-3條小靜脈至尾狀葉至左右段,有部分病人的右前葉門靜脈也直接從門靜脈主幹發出,或來自門靜脈左幹的橫部。門靜脈在胰頸後方約相當於第二腰椎高度,下腔靜脈的前方,由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以直角匯成。門靜脈內徑,腸系膜下靜脈匯入脾靜脈者占52.02%;腸系膜下靜脈匯入腸系膜上靜脈者占24.60%;或由脾靜脈,腸系膜上、下靜脈共同匯成門靜脈,占13.29%。門靜脈血栓(PVT)可發生於門靜脈的任何一段。半數以上的病例病因不明,但可能與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化膿性門靜脈炎,膽囊炎,鄰近部位的淋巴結炎,胰腺炎和肝膿腫)有關。PVT可發生於10%的肝硬化患者並常併發於肝細胞癌病例。PVT還可發生於妊娠(特別是子癇患者)和引起門靜脈淤血的患者(如肝靜脈阻塞,慢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胰腺,胃或其他部位腫瘤侵襲門靜脈時也可引起PVT。與Budd-Chiari綜合征相似,有血栓形成傾向的血液學情況也可導致PVT。它也可見於肝膽手術或脾臟切除術後。
門靜脈內徑,腸系膜下靜脈,收納同名動脈分佈區的血液,居於同名動脈的左側,在胰腺後面匯入脾靜脈,有時匯入腸系膜上靜脈或直接匯入門靜脈(在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匯合的交角處)。正常人肝的門靜脈主幹的內徑一般為0.6-1.0cm,最大可達1.5cm。正常人在深吸氣時門脈內徑有所擴張,因為吸氣時膈肌壓迫肝臟,肝內血液流出受阻,而深呼氣時門脈內徑則會相應縮小。門靜脈內徑,目前B超檢查提示門脈高壓的標準是≥1.3cm。門脈高壓時門脈及其屬支內徑隨呼吸變化的幅度減弱或消失。門靜脈先天性異常(如閉鎖)是由於卵黃靜脈及其腹側吻合支異常閉鎖所致。門靜脈多腔樣變一般於出生後不久出現,是由於出生後血栓形成繼而再通,形成新的管腔的結果。門靜脈血管瘤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