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插入術
1.查對床號、姓名,向病人解釋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項,以取得合作。2.導管插入前的準備:常規給病人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鼻導管吸氧、床旁備有必要的搶救器材。配合醫生消毒皮膚、鋪無菌巾,用肝素鹽水沖洗穿刺器械、連接管及導管。3.漂浮導管插入成功後協助包紮固定。4.配合術者漂浮導管監測步驟:(1)協助測量肺動脈壓及中心靜脈壓時:將測壓系統連接於所需測壓的管腔上,打開壓力感測器的三通開關通大氣,校正零點後測壓。(2)協助測肺毛細血管嵌壓時:先將氣囊注入1.5ml氣體後,再按上述步驟進行測壓。(3)協助測心排血量時:需兩人同時進行,即一人操作機器,一人快速推注0~5℃的冰鹽水5ml,以液體與血液的溫度差來測定心排血量。
1929年的一個夜晚,年僅25歲的德國醫學家福斯曼說服了同伴,幫助他進行一次冒險試驗。他在自己的右臂靜脈中,插進了一根穿刺套針,撥出針芯,將一根細橡皮管從針腔中插入靜脈。當導管插入有0.3米深的時候,本來就信心不足的朋友連聲說:“不行,這樣太危險?”堅決中斷試驗。福斯曼怎樣苦苦哀求都無濟於事,第一次試驗就此半途而廢。一個星期後,福斯曼決心再在自己身上試驗一次。這次沒有人幫助,為解決這個困難,他請護士拿一面鏡子,站在X光螢光屏前面,自己在螢光屏後面進行操作。通過鏡子的反射,看到螢光屏上的顯示。橡皮管沿他的靜脈前進,經腋及鎖骨下靜脈,進入上腔靜脈;推進到64.77釐米時,進入右心房。他不懼危險,跑上二樓,拍下了人類第一張心臟導管的X光照片。福斯曼在論文中闡述了首創的心臟導管術,並指出用這種方法可以測量人體心臟各房室的壓力,分取右心和左心的血樣進行氧含量測定,根據每分鐘氧消耗量來計算心臟每分鐘的排血量。1930年,福斯曼在活狗身上進行了心血管造影術。他還通過插入右心的導管斜穿過右心房進入下腔靜脈,直接收集從肝臟來的血液,進行代謝方面的研究。他為研究循環系統的病理變化開闢了新途徑。然而,福斯曼冒死得出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招來了一系列指責和非難,甚至諷刺他的試驗只不過是“馬戲場上的技藝”。直到1941年,美國醫學家庫爾南和迪金遜·理查茲發表了他們有關心臟導管的論文之後,才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至1945年,心臟導管插入術已積累了1200次臨床檢查經驗,並實現標準化。福斯曼與庫爾南、理查茲共獲195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