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造影流程
冠狀動脈造影簡稱冠脈造影,是使冠狀動脈在X線下顯影的方法。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肌血液的血管,分為左、右冠狀動脈,分別直接開口於主動脈根部的左、右主動脈竇內,由此開始向心臟表面延伸並不斷分支進入心臟,由於血液與血液壁是同樣不透光的,且與心臟重疊,所以血管腔內發生有粥樣斑塊或狹窄時,在普通X光下是無法看出的,只有通過血管造影才能發現這些病變。
冠狀動脈造影術前準備術前檢查:術前通常要做心臟二位片、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還需要抽血化驗血常規、凝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血脂、血糖、血型,還有傳染病等的篩選。術前準備:術前應進行青黴素皮試、碘過敏試驗、雙側腹股溝備皮(備皮後請洗澡並更換乾淨的衣服)、訓練床上大、小便(為防止術後排便困難,因為術後需要平臥24小時,不能下床活動)。術前需要禁食6小時,禁水2小時,但是除停服手術當日降糖藥及手提阻滯劑外,要照常服用日常的口服藥(服用巴米爾請用溫開水泡服)。術前半小時排空大小便,取下身上所有飾物。
冠狀動脈造影操作方法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一種有效方法。將導管經大腿股動脈或其它周圍動脈插入,送至升主動脈,然後探尋左或右冠狀動脈口插入,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能較明確地揭示冠狀動脈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變的位置、程度與範圍。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觀察冠狀動脈形態的論斷方法,醫學界號稱其為“金標準”。冠狀動脈造影術的死亡率約在0.11%-0.14%,心肌梗死率約在0%-0.06%;左冠狀動脈主幹病變患者的心肌梗死與死亡率均約在3.0%。
冠狀動脈造影的優勢冠狀動脈造影是一種非常安全、有效的檢查手段。無須開刀,在局部麻醉下僅將特殊的導管經大腿股動脈或上肢橈動脈穿刺後插至冠狀動脈開口,選擇性地將造影劑注入冠狀動脈,記錄顯影的過程。檢查一般只需要15~30分鐘,術後病人平躺12~24小時後就可下地活動,不受年齡、性別限制,絕大部分病人都能接受。現已逐漸成為一項較常規的檢查手段。
冠狀動脈造影術後需要注意事項冠脈造影術後股動脈穿刺局部要用沙袋壓迫8小時,手術一側肢體在24小時內限制活動,以利於傷口恢復。24小時後傷口換藥病解除限制,可以在床邊進行輕微活動。因為冠脈造影劑從腎臟排泄,所以術後應該多喝水,使造影劑能儘快排出體外冠狀動脈造影術的主要作用是可以評價冠狀動脈血管的走行、數量和畸形;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有無、嚴重程度和病變範圍;評價冠狀動脈功能性的改變,包括冠狀動脈的痙攣和側支迴圈的有無;同時可以兼顧左心功能評價。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和範圍進行介入治療;評價冠狀動脈搭橋術和介入治療後的效果;並可以進行長期隨訪和預後評價。
目前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的一種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機(圖1),通過特製定型的心導管經皮穿刺入下肢股動脈,沿降主動脈逆行至升主動脈根部,然後探尋左或右冠狀動脈口插入,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圖2、圖3)。這樣就可清楚地將整個左或右冠狀動脈的主幹及其分支的血管腔顯示出來,可以瞭解血管有無狹窄病灶存在,對病變部位、範圍、嚴重程度、血管壁的情況等作出明確診斷,決定治療方案(介入、手術或內科治療),還可用來判斷療效。這是一種較為安全可靠的有創診斷技術,現已廣泛應用於臨床,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近年自冠狀動脈內超聲顯像技術(IVUS)、光學干涉斷層成像技術(OCT)等逐步在臨床應用,發現部分在冠狀動脈造影中顯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內膜增厚或斑塊,但由於IVUS等檢查費用較為昂貴,操作較為複雜,現在並不是常規檢查手段。冠狀動脈造影術是十分安全的手術方法。目前已經位居全美手術量第一位,手術平均死亡率低於0.1%。-以上的皆是我針對你提出的冠脈造影流程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具體的還請詢問專業的醫師,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