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怎麼辦
心悸怎麼辦心悸,中醫病證名。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多因體虛勞倦,情志內傷,外邪侵襲等,導致心神失寧而發病。其病位元在心,根據病證的臨床表現,應分辨病變有無涉及肝脾肺腎,是涉及一髒,或病及多髒,心悸病機有虛實之分,故治療上應分虛實,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虛實錯雜為多見,且虛實的主次、緩急各有不同,故治當相應兼顧。同時,由於心悸以心神不寧為其病理特點,故應酌情配入鎮心安神之法。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一般多呈發作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病情較輕者為驚悸,病情較重者為怔忡。2歷史沿革心悸怎麼辦1.《內經》已認識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氣外泄,心脈不通,突受驚恐,複感外邪等。2.心悸的病名,首見於《金匱要略》和《傷寒論》,稱之為“心動悸”、“心下悸”、“心中悸”及“驚悸”等,並認為其主要病因有驚擾、水飲,虛勞及汗後受邪等,並提出了基本治則及炙甘草湯等治療心悸的常用方劑。3.《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責之虛與痰的理論。4.明代《醫學正傳》對驚悸、怔忡的區別與聯繫有詳盡的描述。5.《景嶽全書》認為怔忡由陰虛勞損所致。6.清代《醫林改錯》重視瘀血內阻導致心悸怔忡,記載了用血府逐瘀湯每多獲效。3心悸心悸怎麼辦與西醫病名的關係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過早搏動、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預激綜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經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臨床表現的,均可參照本病證辨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4病因心悸的發生多因體質虛弱,飲食勞倦,七情所傷,感受外邪及藥石不當等以致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心主不安,或痰、飲、火、瘀阻滯心脈,擾亂心神。
心悸的病因雖有上述諸端,然病機不外乎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邪擾心神,心神不寧。其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四髒密切相關。病理變化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使心失滋養,而致心悸;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上淩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虛實之間可以相互夾雜或轉化,實證日久,病邪傷正,可分別兼見氣、血、陰、陽之虧損,而虛證也可因虛致實,兼見實證表現。6診斷診斷依據1.自覺心中悸動不安,心搏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性或持續不解,神情緊張,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見數、促、結、代、緩、沉、澀、遲等脈象2.伴有胸悶不舒,易激動,心煩寐差,顫抖乏力,頭暈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4.常由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飲酒、飽食等因素而誘發。病證鑒別1、驚悸與怔忡的鑒別心悸可分為驚悸與怔忡。驚悸發病,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由驟遇驚恐,憂思惱怒,悲哀過極或過度緊張而誘發,多為陣發性,病來雖速,病情較輕,實證居多,病勢輕淺,可自行緩解,不發時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等因素亦可發生,常持續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動後加重,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病來雖漸,病情較重,不發時亦可兼見臟腑虛損症狀。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2、心悸與奔豚的鑒別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本病與心悸的鑒別要點為: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自於心;奔豚乃上下沖逆,發自少腹。7辨證論治心悸怎麼辦辨證要點心悸的辨證應首辨虛實,虛者系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多指痰飲、瘀血、火邪上擾。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臟病變可以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或虧損,其他臟腑病變亦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及心。故臨床應分清心臟與它髒的病變情況,有利於決定治療的先後緩急。治療原則心悸怎麼辦心悸的治療應分虛實,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虛實錯雜為多見,且虛實的主次、緩急各有不同,故治當相應兼顧。同時,由於心悸以心神不寧為其病理特點,故應酌情配入鎮心安神之法。證治分類1.心虛膽怯症狀:心悸不甯,善驚易恐,坐臥不安,不寐多夢而易驚醒,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常用藥:龍齒、琥珀、酸棗仁、遠志、茯神、人參、茯苓、山藥、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2.心血不足症狀: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舌淡紅,脈細弱。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對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上面已經為你解答了,希望答案讓你滿意的啊,望採納啊,祝你身體健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