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ZA用法用量
PZA用法用量,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或幾乎無臭,味微苦。在水中略溶,在乙醇中極微溶解。熔點為188~192℃,對人型結核桿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在pH5~5.5時,殺菌作用最強。在人體內抑菌濃度12.5μg/ml,達50μg/ml可殺滅結核桿菌。作用機制可能與吡嗪酸有關,吡嗪醯胺滲透入吞噬細胞後並進入結核桿菌菌體內,菌體內的醯胺酶使其脫去醯胺基,轉化為吡嗪酸而發揮抗菌作用。另因吡嗪醯胺在化學結構上與煙醯胺相似,通過取代煙醯胺而干擾脫氫酶,阻止脫氫作用,妨礙結核桿菌對氧的利用,而影響細菌的正常代謝,造成死亡。肺結核的治療原則:為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五項原則。整個化療方案分為強化和鞏固兩個階段。多數肺結核患者採用不住院治療,同樣收到良好效果。在不住院條件下要取得化學療法的成功,關鍵在於對肺結核患者實施有效治療管理,即目前推行的在醫務人員直接面視下督導化療PZA用法用量,(directlyobservedtreatmentshort-course,簡稱DOTS),確保肺結核患者在全療程中規律、聯合、足量和不間斷地實施規範化療,減少耐藥性的產生,最終獲得治癒。由於臨床上患者對抗結核藥物耐受性不一樣,肝腎功能情況不同(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存在耐多藥結核(MDR-TB)患者,這時進行治療也要注意化療方案制定的個體化,以確保化療順利完成及提高耐藥結核痰菌陰轉率。1.初治肺結核的治療:定義:有下列情況之一者謂初治:①尚未開始抗結核治療的患者②正進行標準化療方案用藥而未滿療程的患者③不規則化療未滿1個月的患者。初治方案:強化期2個月/鞏固期4個月。藥名前數字表示用藥月數,藥名右下方數字表示每週用藥次數。常用方案:
PZA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者:食欲減退、發熱、異常乏力或軟弱、眼或皮膚黃染(肝毒性),發生率較少者:畏寒、關節腫痛(尤其大趾、髁、膝關節)或病變關節皮膚拉緊發熱(急性痛風性關節痛)。應用該品療程中血尿酸常增高,可引起急性痛風發作,須進行血清尿酸測定。不良反應與劑量療程有關,應用常規劑量後,不良反應已少見。PZA用法用量,1、肝損害:每日服藥3g時,約15%患者出現肝損害、肝腫大、壓痛、轉氨酶升高、黃疸等。採用每日1.5g,療程3個月,肝毒性反應並不多見。如轉氨酶升高甚至黃疸,與藥物劑量有關,可停藥並積極保肝治療。2、關節痛:PZA的代謝產物可抑制尿酸的排泄,引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樣表現,停藥後可恢復。症狀如痛風,多在用藥後1個月~2個月時出現,為吡嗪醯胺促進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使血清尿酸增高所致。3、胃腸道反應:食欲不振、納減、噁心、嘔吐。4、過敏反應:發熱、皮疹、光過敏。5、糖尿病患者服用該品,血糖較難控制。6、過敏反應。如發熱和皮疹,宜停藥抗過敏治療,個別患者對光敏感,皮膚暴露部位呈鮮紅棕色,停藥後可恢復。7、偶見貧血、誘發潰瘍病發作、排尿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