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傷寒論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持續性高熱,全身中毒症狀,肝脾腫大,白細胞減少,相對緩脈(脈搏與體溫不成比例) ,皮膚玫瑰疹.可有腸出血,腸穿孔等併發症.小兒傷寒一般較成人輕,病死率不高,但臨床症狀常不典型,容易誤診. 流行病學:傳染源是傷寒患者和帶菌者,病菌由糞便向外排出,通過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傳染,蒼蠅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全年均可發病,但多見於夏,秋季節,每年的7~10月,是傷寒的高發季節,與夏秋節人們喜食生冷食物和蒼蠅活動頻繁有關.發病以學齡兒童多見. 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多數起病緩慢,體溫逐漸上升,至5~7上升至39~40℃,且持續不退,除發熱外,病兒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表情淡漠,頭痛,全身不適,腹脹,便秘或腹瀉,肝脾腫大,相對緩脈,即脈搏跳動與體溫上升不相稱.在腹部和胸部可見淡紅色皮疹,稱為玫瑰疹,但少見.約半數患兒有咳嗽,咽部充血等呼吸道感染症狀.在病程的第一週末,特異的化驗“肥達氏反應”開始轉為陽性,有利於診斷的確立. 小兒傷寒的特點是年齡越小症狀越不典型,表現起病急,熱型不規則,胃腸道症狀明顯,無相對緩脈,肝脾腫大明顯,容易併發支氣管炎,病情也相對較輕.合併腸出血和腸穿孔也較少. 併發症:在發病的2~3周,可合併腸出血和腸穿孔,所以飲食不宜過多,應吃無渣食物.但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作用,此類併發症已少見. 治療與護理:抗生素治療,現在多使用第三代頭孢黴素和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護理方面:患兒絕對臥床休息,以減少病兒的消耗,熱退以後適當逐漸增加活動量.飲食以營養豐富,少渣易消化的低脂肪食物為宜,如豆漿,牛奶,肉湯,蛋湯,米粥,軟麵條,豆製品,忌食生硬食物,以預防併發腸穿孔或腸出血.高熱時用物理降溫,頭部冷敷,枕冰袋,不宜大量使用退熱劑,以免大量出汗引起患兒虛脫.注意口腔及皮膚的清潔,可用溫水擦洗皮膚,用淡鹽水漱口. 預防:一,控制傳染源,病人應早期診斷,及時隔離治療以減少傳播.二,切斷傳染途徑,是降低發病率的關鍵性措施.應切實抓好糞便管理,水源管理,飲食衛生管理及消滅蒼蠅,蟑螂等工作,廣泛開展衛生宣教,養成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的良好習慣.三,保護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區應進行預防接種.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經消化道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長程發熱,全身中毒症狀,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及白細胞減少等.主要併發症為腸出血,腸穿孔.標準 :在傷寒流行季節和地區有持續性高熱(40~41℃)為時1~2周,特殊中毒面容,脈相對緩慢,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低,嗜酸性細胞消失,骨髓有傷寒細胞.確診標準:從血,骨髓,尿,糞,玫瑰疹中,任一標本分離到傷寒,副傷寒桿菌者.血清特異抗體陽性,肥達氏反應“O”抗體凝集價≥1:80,鞭毛抗體凝集價≥1:160,恢復期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