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為一種獲得性疾病,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腸黏膜損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導致小腸、結腸發生彌漫性或局部壞死的一種疾病。主要在早產兒或患病的新生兒中發生,以腹脹,便血為主要症狀,其特徵為腸黏膜甚至為腸深層的壞死,最常發生在回腸遠端和結腸近端,小腸很少受累,腹部X線平片部分腸壁囊樣積氣為特點,本症是新生兒消化系統極為嚴重的疾病。病因包括:1.腸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兒窒息、肺透明膜病、臍動脈插管、紅細胞增多症、低血壓、休克等。2.飲食因素如高滲乳汁或高滲藥物溶液可損傷腸黏膜,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利於細菌生長和碳水化合物發酵產生氫氣。3.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綠膿桿菌、沙門氏菌、梭狀芽胞桿菌等過度繁殖,侵入腸黏膜造成損傷,或引起敗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腸道損傷。
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治療建議:治療上以禁食、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供給營養及對症為主。近年來由於廣泛應用全靜脈營養,加強支持療法,使本病的預後大大改善。1.禁食(1)禁食時間 一旦確診應立即禁食,輕者5~10天,重者10~15天或更長。腹脹明顯時給予胃腸減壓。(2)恢復進食標準 腹脹消失,大便潛血轉陰,腹部X線平片正常,一般狀況明顯好轉。如進食後患兒又出現腹脹、嘔吐等症狀,則需再次禁食。(3)餵養食品 開始進食時,先試喂5%糖水,2~3次後如無嘔吐及腹脹,可改喂稀釋的乳汁,以母乳最好,切忌用高滲乳汁。2.靜脈補充液體及維持營養禁食期間必須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供給營養。(1)液量 根據日齡每日總液量為100~150ml/kg。(2)熱卡 病初保證每日209.2kJ/kg(50kcal/kg),以後逐漸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3)碳水化合物 一般用葡萄糖周圍靜脈輸注。(4)蛋白質 輸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證熱量的前提下,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5)脂肪 常用10%脂肪乳注射液輸注。(6)電解質 應監測血電解質濃度,隨時調整。(7)各種微量元素及維生素3.抗感染常用氨苄青黴素及丁胺卡那黴素,也可根據培養藥敏選擇抗生素。4.對症治療病情嚴重伴休克者應及時治療,擴容除用2:1含鈉液外,還可用血漿、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5.外科治療指征腸穿孔、腹膜炎症狀體征明顯,腹壁明顯紅腫或經內科治療無效者應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