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症獨取陽明
痿症的治則源於《素問》,然歷代醫家關於"治痿獨取陽明"之意頗有微詞,然綜觀痿症之因機,雖有標實諸症,而津液氣血之不足仍為本源。故"獨取陽明"的意義在於注重中焦,所謂"陽明者胃也,主納水穀,化精微以滋養表裡,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醫宗必讀·痿》指出了健脾和胃、補益後天,促進氣血生化之源,調理並引導氣血溜滎注輸,以濡養筋脈肌膚,應是治療之根本。 其次,沖脈不通,無以滲灌溪穀;帶脈不引,則弛緩無力;督脈不暢,陰陽不能貫通,皆可導致氣血不運,故疏通經脈,以利於氣血灌溉則是必要的輔助治療原則。 再則,"調其虛實,和其順逆"當為對證治療之法則,若痰熱壅塞經脈當清化;若陰血不足濡潤當滋補;若氣逆火盛當理氣清火;若精髓不充當補髓填精。
痿症是指肢體筋脈馳緩,軟弱無力,日久不能隨意行動,或伴有麻木,疼痛,肌肉萎縮的一類病證.《內經》稱"痿躄"痿:肢體痿弱不用,躄:下肢軟弱無力.《內經》論痿頗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馳長,軟短為拘,馳長為痿."有據5髒所生提出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的命名和分類;並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與"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的針刺治痿療法. 西醫神經內科學中部分"脊髓疾病""周圍神經病變"以及某些"肌肉疾病"符合本證候特徵者,可歸於痿證. 痿症病理學假說: 1,體內乙醯膽鹼受體抗體出現異常增多,導致其相應受體活性的下降,神經傳導閾值增高,敏感度降低,相應肌群出現運動傳導障礙. 2,受累機群的相應支配神經接頭處,其神經突觸後膜上的乙醯膽鹼受體數量減少,且由於乙醯膽鹼抗體的複合作用,降低了該部位的敏感程度,或由於其他異常複合物的聚集,影響了該受體的興奮. 3,胸腺瘤或其他胸腺疾病,影響了胸腺對合成乙醯膽鹼的促進作用,同時由於胸腺素與胸腺肽分泌量的下降,降低了骨髓淋巴細胞轉化成為T淋巴細胞的能力,導致免疫機能的下降. 4,X染色體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遺傳等障礙,可導致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進而發展成為全身性重症肌無力. 5,某些病原體侵害導致的脊髓前腳損傷,腦橋與延髓部分運動神經核損傷,錐體束變性等,可導致上下運動神經元的損害,累及相應機群出現肌無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