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2度凍傷
問題 【傳染病科】 【歸檔】 15年10月01日

2度凍傷

問題描述 2度凍傷怎麼治療,有沒有對這方面瞭解的朋友,在你百忙中抽出點寶貴的時間,幫忙詳細專業的給解答一下在這裡對你表示萬分的感謝,謝謝了。
網友回答
2015年10月01日 15:33

多發生於末梢血循環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耳廓、面頰等處。患部皮膚蒼白、冰冷、疼痛和麻木,複溫後局部表現和燒傷相似,但局部腫脹一般並不明顯。按其損傷深度和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度。一度凍傷:為皮膚淺層凍傷。局部皮膚初為蒼白色,漸轉為藍紫色,繼之出現紅腫、發癢、刺痛和感覺異常,無水皰形成。約1周後,症狀消失,表皮逐漸脫落,愈後不遺留瘢痕。二度凍傷:為全層皮膚凍傷。局部皮膚紅腫、發癢、灼痛,可於24~48h內出現水皰,如無繼發感染,經2~3周,水皰乾涸,形成黑色幹痂,脫落後創面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蓋,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遺留瘢痕和發生痙攣。三度凍傷:皮膚全層及皮下組織被凍傷。皮膚由蒼白逐漸變為藍色,再轉為黑色。皮膚感覺消失,凍傷周圍組織出現水腫和水皰,並伴較劇烈的疼痛和灼癢。壞死組織脫落後留有創面,易繼發感染。癒合緩慢,愈後遺留瘢痕,並可影響功能。四度凍傷: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凍傷。傷部感覺和運動功能完全消失。患處呈暗灰色,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可出現水腫和水皰。2~3周內有明顯的壞死分界線出現,一般為幹性壞疽,但有時由於靜脈血栓形成,周圍組織水腫以及繼發感染,形成濕性壞疽。往往留下傷殘和功能障礙。某些凍傷患者可發生併發症,最常見的為局部創面壞死組織的繼發感染,如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急性蜂窩織炎、丹毒等。較嚴重的則有破傷風、氣性壞疽和敗血症,此外,尚有少數併發肝炎、心包炎、腎盂腎炎和關節炎等。當人體在極低溫度環境下過度停留,可導致全身凍傷,此情況稱為凍僵,罕見。早期精神興奮,外周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皮膚蒼白冰冷,心率加快,伴寒戰。當體溫降至35℃以下時,各種生理功能由興奮轉為抑制;體溫降至32℃以下時,患者表情淡漠,精神錯亂,呼吸、心率均減慢,肌肉強直;當體溫降至29℃以下時,反應遲鈍甚至昏迷,血壓下降;當體溫降至26℃以下時,可發生心室顫動,最後心跳、呼吸停止。

2015年10月01日 15:33

1.首先應快速複溫,將受凍部位浸泡在38~42℃水中直至組織紅潤柔軟為止,常需30~60min。當皮膚顏色和感覺恢復後,應立即擦乾並換上溫暖衣物,嚴禁火烤和雪擦。2.在無菌操作下,保持創面的乾燥。受傷肢體應抬高,制動,從而有利於血液迴圈和免于加重組織損傷。3.一、二度凍傷應局部塗擦有充血作用的軟膏。用消毒敷料包紮和保溫。有水皰者可於無菌條件下抽幹皰液後再用消毒敷料包紮保暖。有感染的創面應按一般外科原則處理。三、四度凍傷應待壞死組織分界清楚後再行外科切除,必要時應作植皮手術加速創口癒合。對凍傷後遺症可採用針灸、各種物理療法或交感神經封閉療法等。同時對三、四度凍傷,應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可適當使用改善血液流變學的藥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雙嘧達莫(潘生丁)、肝素、雙香豆素等,血管活性藥物如鹽酸、氨茶鹼等,保護血管內膜藥物如維生素E等及減少血管通透性藥物如維生素C、鈣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