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腎病綜合征常用藥物
問題 【內科】 【歸檔】 16年04月14日

腎病綜合征常用藥物

問題描述 網友性別:男
網友年齡:50歲
詳情描述:
現在又復發了,目前兩個蛋白加號,血壓110---160,血脂也高,有輕微脂肪肝,腎病綜合徵用些西藥怎麼治療,有沒有好點的中藥方?可以治癒嗎?
網友回答
2016年04月14日 00:00

首先祝你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腎病綜合征”的問題, 1)西醫治療 臨床症狀明顯時,應著重改善一般情況,採用對症支援療法,積極預防和治療感染,一般情況好轉後,再加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消除蛋白尿,鞏固療效,避免復發, 1.一般治療 尿少而水腫明顯的病人應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和控制感染,進低鹽飲食,每天攝取食鹽2--3克(35.5mEq的鈉),適當控制飲水量,關於腎病綜合征時蛋白質的攝入量問題很複雜,80年代以後認為,攝入大量高蛋白飲食,可引起腎小球高灌注,而導致腎小球硬化,因此,腎病綜合征腎功能正常者,可以高蛋白飲食;若慢性腎病綜合征腎功能不良者,則宜優質低蛋白飲食,(高蛋白飲食指1.5克/公斤體重/日,低蛋白飲食為<0.75克公斤體重/日), 2.利尿消腫 低白蛋白血症是本病水腫的主要原因,鹽入量、勞動量等亦有影響,通過休息和低鹽飲食,水腫可能稍輕,對嚴重水腫者,需用利尿藥, ①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可輸入新鮮血漿、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因大量輸入白蛋白可增加腎小管的回吸收功能,而加重腎小管的損害,故不宜長期大量使用白蛋白, ②抑制電解質,主要是鈉、氯、鉀離子在腎小管的回吸收、如噻嗪類利尿藥,常用的有雙氫克尿噻25--50毫克/次,每日2--3次,對多數患者有利尿作用,速尿等強利尿藥口服、肌注或靜脈注射, ③抗醛固酮類藥物,如安體舒通、氨苯喋啶等,多與噻嗪類合用,可以加強利尿效果, 3.特殊治療是指消除蛋白尿、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治療措施, ①皮質醇類激素,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征的作用機理目前尚很不清楚,一般認為與其免疫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有關,臨床上多選強的松30--60毫克/日,晨起頓服,持續用藥8--12周,然後減量,但撤減宜慢每2--3周撤減原劑量的10%,關鍵是在撤減至15毫克/日時要十分慎重,撤減至5--15毫克/日時維持半年左右,一般多在20毫克/日時改為隔日:次,但大劑量期間不宜隔日服,肝功能不良者可改用強的松龍,有些患者可用地塞米松,但因副作用大不宜常用, ②細胞毒類免疫抑制劑:這類藥物治療腎病綜合征的作用機理尚不完全清楚, ㈠目前公認的是首選環磷醯胺:100--150毫克/日,分2--3口服;也可用環磷醯胺衝擊治療,每次400毫克,靜脈點滴,每週2次,總量為6--8克, ㈡鹽酸氮芥:第1次用1毫克,以後隔日1次,每次遞增1毫克--每次5毫克後,不再增加,並改為每週用藥2--3次,療程的累積總量為1.5--2毫克/公斤體重, ㈢非固醇類消炎藥:水楊酸類藥物、消炎痛、布洛芬等均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特別是與皮質激素合用時,對腎病綜合征消蛋白尿有一定療效,因這類藥療效不穩定,所以應慎用, 4.引起NS的根底疾病的治療: 由於有些NS的根底疾病對免疫抑制治療療效不佳,會持續地從尿中丟失大量蛋白,對於這些病人除對症治療外,可運用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療效, 2)中醫治療 1.辨證治療 ①脾腎陽虛: 證候:症見一身皆腫,小便不利,身瞤動,惡寒無汗,四肢清冷,甚則沉重疼痛,舌質淡,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緊, 分析:脾腎陽虛,水濕不化,開闔失司,水液不能正常運行而停於體內,溢於肌膚,故見水腫、小便不利;脾腎陽虛,水濕內動,故見身瞤動;脾腎陽虛,陽氣不能達於肌膚四肢,故見惡寒無汗,四肢清冷,舌質淡,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緊,均為脾腎陽虛,水濕內阻之象, 治法:溫補脾腎,通陽利水, 方藥:真武湯合五皮飲加減, 取制附片、肉桂、茯苓、澤瀉、白術、大腹皮、桑白皮、生薑皮、白芍、陳皮等,真武湯為溫陽利水的代表方,方中制附片大辛大熱,溫腎壯陽,化氣行水為主;水制在脾,故又配伍茯苓、白術健脾滲利為輔;配以白芍疏肝止痛,養陰利水,且能緩和附子之辛燥,五皮飲可健運脾氣,以禦水邪之氾濫,還有宣降調理中氣、疏通水道之功,使水有去路,兩者共奏溫補脾腎,通陽利水之功,為增加利水消腫之功,可加牛膝、車前子、防己,一則活血利水,二則引水濕從下而去,若水腫重者,還可合用己椒藶黃丸,辛宣苦泄,導水從小便而去,攻堅決壅,逐水從大便而去,前後分消,以除水濕, ②肝腎陰虛: 證候:素稟陽盛的患者,面部及下肢皆腫,伴見口渴欲飲,口苦納呆,大便幹結,手足心熱,舌質偏紅,苔薄自,脈見細數或弦細, 分析:由於素稟陽盛或過用激素及中藥溫補,導致肝腎陰虛,影響水液代謝,致水濕內停,溢於肌膚,故可見面部及下肢浮腫;肝腎陰虛,易生內熱,加之水濕內停,濕熱相合,產生濕熱,故見口渴欲飲,口苦納呆等證,其餘舌脈均為肝腎陰虛之象, 治法:滋補肝腎,育陰利水, 方藥:知柏地黃東加減 用知母、黃柏、生地、丹皮、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車前子、牛膝等,方中知母、黃柏堅腎清火,兼清濕熱;生地、山萸肉以滋補肝腎;配以丹皮清瀉肝火,使水足火平,山藥健脾益陰、茯苓、澤瀉淡滲利濕;佐以牛膝、車前子活血利水,諸藥合用、補瀉結合,補中有瀉,寓瀉於補,補陰為主,陰與陽濟,能制虛火,則諸症自除,若濕熱盛者,可合用五味消毒飲以清熱解毒,挾瘀者合當歸芍藥散加減, ③氣陰兩虛: 證候:全身浮腫,下肢尤甚,伴神疲短氣、腹脹納差,手足心熱,口咽乾燥,腰酸腰痛,頭暈頭痛,口渴喜飲,舌質淡紅有齒痕,苔薄,脈沉細或弦細, 分析:本證多由脾腎氣虛或肝腎陰虛日久,氣損及陰,陰損及氣發展而來;氣虛不能化水,陰虛不能化氣,均可致水濕內停而引起水腫、神疲乏力,腹脹納差,均為氣虛所致;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為陰虛所為;其餘脈證多為氣陰兩虛所致,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參芪麥味地黃湯或大補元煎加減 取黨參(偏陰虛者用太子參)、黃芪、生地、丹皮、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牛膝、車前子等, ④風熱犯肺: 證候:一身悉腫,面目尤甚,或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脈浮苔薄,或多見反復感染性病灶, 分析:由於體虛感受風邪,邪客肌表內舍於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風水相搏,風遏水阻,氾濫肌膚而發為水腫,伴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外感症狀,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利水, 方藥:越婢湯、越婢加術湯合五皮飲加減 用炙麻黃、生石膏、白術、陳皮、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生薑皮、牛膝、車前子等,方中麻黃、桑白皮宣降肺氣,複其肅降;重用石膏辛寒清熱,和麻黃一辛寒,一辛溫,以辛涼透邪外出;陳皮理所醒脾;白術、茯苓皮健脾滲濕利水;大腹皮、生薑皮行氣消腫;生薑皮兼能辛透表邪;加牛膝、車前子以增強利水之功,若表熱重者,可加菊花、連翹、芥穗等以清熱解表, ⑤氣滯水停: 證候:全身浮腫較重,反復發作,腹脹明顯,胸悶短氣,噁心嘔吐,尿少,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等, 分析:由於水停三焦日久,阻滯氣機,或因肝鬱氣滯,肝失疏泄,皆可使氣機不暢,水道不通,終致氣滯水停而形成水腫,且反復發作,由於氣機阻滯,故伴見腹脹、胸悶短氣等症,水濕內停,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見噁心嘔吐;氣機不暢,水液不能排泄,故尿少、尿黃,水濕內停不化津,故舌質紅;脈弦滑為氣機阻滯之象, 治法:行氣利水, 方藥:導水茯苓東加減 取茯苓、澤瀉、白術、麥冬、陳皮、桑白皮、大腹皮、木瓜、檳榔、蘇葉、廣木香,砂仁等,本方是行氣利水的代表方,方中桑白皮清肅肺氣;大腹皮、檳榔寬中導滯;陳皮、木香、砂仁、蘇葉斡旋中州氣機;茯苓、澤瀉淡滲利水;自術、木瓜燥濕醒脾;麥冬清熱養陰,以防利水傷陰, ⑥濕熱壅滯 證候:全身浮腫,面紅氣粗,口苦口粘,口幹不欲飲水,或痤瘡感染,或繼發瘡癤,小便短澀,大便不暢,舌尖邊紅,苔薄黃膩,或苔黃,脈滑數或弦數, 分析:由於上壅木郁,三焦氣化不利,水濕內蘊,積久化熱,熱蒸濕鬱,濕熱壅滯形成水腫;濕熱上擾,津不上承,故見面紅氣粗、口苦口粘,口幹不欲飲水等;濕熱壅盛肌膚外發,故見顏面痤瘡或皮膚瘡癤;濕熱下注,則見小便短澀,大便不暢;其餘舌脈均系濕熱壅滯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法濕利水, 方藥:程氏萆薢分清飲加減 用萆薢、石菖蒲、茯苓、白術、黃柏、車前子、丹參、滑石、石葦、益母草、白茅根等,本方是清利濕熱的常用方,方中萆薢、石菖蒲清利濕濁;黃柏、車前、石葦、滑石清利濕熱;白術、獲誇健脾法濕;丹參、益母草活血通絡;加白茅根以增強清熱利尿之功,諸藥合用,使濕濁得分,濕熱得去,脈絡通暢,諸症得除,若兼有陰虛者,可合用滋腎湯, 2.偏方驗方 ①取魚腥草(幹品)100--150克,加開水1000毫升,浸泡半小時後代茶飲,每日1劑,3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 此方用於腎病綜合征各種證型, ②用紫蘇500克,煎湯,淋洗(要睡後發汗), 此方可用於水腫症者, ③取龍葵、白英、蛇莓各30克,露蜂房9克,水煎取汁,一日分服, 此方適用於腎病蛋白尿反復不愈者, ④用梓樹莢60克,炙甘草15克,大棗20枚,每日1劑水煎服, 此方適用於水腫並有尿蛋白者, ⑤取生黃芪、石葦各15--30克、玉米須、白茅根各30克,川穹9克,每日1劑水煎服, 此方適用於腎病綜合征各個階段, ⑥用黑大豆250克,懷山藥、蒼術各60克,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 此方適用於腎病綜合征的恢復期,

2016年04月14日 00:00

凡僅有大量蛋白尿、低血漿蛋白、高脂血症及水腫者,為原發性腎小球腎病,同時伴有肉眼或鏡下血尿、持續性高血壓或氮質血症中任何一項者,診斷為慢性腎炎腎病型, 一、治療階段:(1)中藥:陽虛型以溫陽補腎為主,熟附10g,桂枝10g、仙靈脾12g、巴戟天10g、潞黨參12g、炙黃芪15g、焦白術10g、茯苓12g、萸肉10g、澤瀉9g,陰虛型以滋陰補腎為主,地黃12、山藥12、萸肉9、杞子12、丹皮6、菟絲子12、牛膝15、川斷15、麥冬10、陳皮5,有明顯水腫者加健脾行水藥如豬苓、大腹皮、冬瓜皮、以米、葫蘆、車前子等,夾瘀症者加丹參、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益母草等,出現濕熱症(多為用激素引起)加清利濕熱藥如知母、黃柏、山梔、膽草等,(2)強的松30~45mg/日(兒童1~2mg/kg/日),4~6周後減為20~30mg/日,以後每週減5mg,逐漸停藥,(3)免疫抑制劑:絕大多數病例採用環磷醯胺0.2g/次,間日靜注(兒童3mg/kg/次),療程三個月,也可以用鹽酸氮芥間日靜點5mg,10次為一療程,採用免疫抑制劑期間每5-7天查末稍血白細胞一次, 二、鞏固治療階段:經前一階段治療獲得完全緩解(尿蛋白<0.2g/日,血清蛋白及腎功能正常=或基本緩解(尿蛋白<0.1g/日=後,治療原則為補腎健脾、益氣活血,制首烏、萸肉、杞子、菟絲子、黃芪、炒杜仲各12g,紅參、焦白術、熟地、女貞子各10g,當歸、川芎、桃仁各9g紅花、陳皮各5g、砂仁3g,製成小蜜丸,每日早晚空腹各服10g,療程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