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愛滋病的症狀
兒童愛滋病的症狀體征小兒感染HIV後,約經過5年左右的潛伏期才出現症狀,絕大多數宮內HIV感染的嬰兒在出生時無臨床症狀、體格檢查正常。15%~25%圍生期HIV感染的嬰兒在生後數月發病,以後每年約以10%的比例增加。發病後在1~5年內死亡,少數病兒可存活9年或更長。故小兒愛滋病的臨床經過較成人愛滋病更為兇險。在確診愛滋病之前,患兒常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包括輕度生長遲緩,肝脾腫大,全身淋巴結腫大,間歇發熱,非特異性間歇性腹瀉和慢性皮膚感染等,易與兒科其他疾病混淆而延誤診斷。故應提高警惕,詳細詢問病史,在疾病的鑒別診斷中考慮HIV感染的可能。1.臨床分期 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根據臨床表現將HIV感染分為以下4期:無臨床表現(N)、輕度臨床表現(A)、中度臨床表現(B)和嚴重臨床表現(C)。(1)無臨床表現期(N):無任何感染的症狀和體征,或僅有輕微臨床表現中的一個情況。(2)輕微臨床表現期(A):具有下列兩個或更多的表現,但無中度和嚴重臨床表現期的臨床徵象:①淋巴結腫大(>0.5cm,發生於2個部位以上,雙側對稱分佈)。②肝臟腫大。③脾臟腫大。④皮炎。⑤腮腺炎。⑥反復或持續性上呼吸道感染、鼻竇炎或中耳炎。
兒童愛滋病的症狀(3)中度臨床表現期(B):除A期的表現外,尚有以下表現:①貧血(Hb<80g/L),中性粒細胞減少(<1×109/L),或血小板減少(<100×109/L),持續≥30天。②細菌性腦膜炎、肺炎或敗血症。③6個月內嬰兒持續2個月以上的口腔念珠菌病。④心肌病。⑤生後1個月內發生巨細胞病毒感染(CMV)。⑥反復和慢性腹瀉。⑦肝炎。⑧反復發生單純皰疹病毒性口腔炎(1年內≥2次)。⑨生後1個月發生單純皰疹病毒性毛細支氣管炎、肺炎或食管炎。⑩帶狀皰疹至少發作2次或出現不同的皮損部位。平滑肌肉瘤伴有EB病毒感染。淋巴樣間質性肺炎或肺淋巴樣增生綜合征。腎臟病變。奴卡菌病(nocardiosis)。持續發熱1個月以上。出生1個月內發生弓形蟲感染。播散性水痘(有併發症的水痘)。
兒童愛滋病的症狀(4)嚴重臨床表現期(C):包括以下情況:①嚴重反復和多發性細菌感染,包括膿毒血症、肺炎、腦膜炎、骨關節感染和深部膿腫。②念珠菌感染累及食管、氣管、支氣管和肺。③深部真菌感染,呈播散性(肺、肺門和頸淋巴結以外的區域)。④肺外隱球菌病。⑤隱孢子菌感染伴持續腹瀉1個月以上。⑥出生後1個月的巨細胞病毒感染,累及肝、脾和淋巴結以外的部位。⑦腦病:以下表現之一,病程至少持續2個月以上,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釋者:A.發育滯後或倒退,智慧倒退。B.腦發育受損,頭圍測定證實為後天性小頭畸形或CT/MRI檢查發現有腦萎縮。C.後天性系統性運動功能障礙,表現為下列2個或2個以上徵象:麻痹,病理性反射征,共濟失調步態不穩。⑧單純皰疹病毒性黏膜潰瘍持續1個月以上,或出生1個月以後的小兒患單純皰疹病毒性支氣管炎。⑨組織胞漿菌病累及肺、肺門和頸淋巴結以外的區域。⑩Kaposi肉瘤。原發性腦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B細胞性或免疫學表型不明的大細胞性淋巴瘤。播散性或肺外性結核病。卡氏肺囊蟲性肺炎(PCP)。進行性多發性白質性腦病。沙門菌屬(非傷寒)膿毒血症,反復發作。出生1個月以後發生腦弓形蟲感染。消耗綜合征:A.體重連續減輕10%以上。B.大於1歲者的體重-年齡曲線下降25個百分位元。C.出生1個月後的體重-身高曲線下降5個百分位元。D.並伴有慢性腹瀉(每天至少2次稀便持續1個月以上)或發熱1個月以上(持續或間歇性)。
兒童愛滋病的症狀2.小兒HIV感染分類(表1) 一旦定類,即使病情好轉,也不能降至較輕一類。3.小兒AIDS的主要臨床徵象(1)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常為首發的臨床表現。全身淋巴結腫大可持續3個月以上而查不出任何原因,但此時免疫功能已發生紊亂。(2)遷延反復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常出現反復腹瀉、皮疹、肝脾腫大、口腔鵝口瘡、皮膚黏膜念珠菌病等。隨疾病進展可發生嚴重敗血症、細菌性肺炎、腦膜炎、泌尿系感染、蜂窩組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竇炎、卡氏肺囊蟲病,各臟器阿米巴病、結核菌感染、EB病毒感染、利斯特菌感染等。反復細菌、病毒、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為小兒AIDS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最主要的病理所見為慢性肺炎,多為淋巴細胞性間質性肺炎,X線胸部攝片可見網狀和結節狀浸潤影。①免疫功能缺陷易發生機會感染:已明確有HIV感染的患兒如果出現下列機會感染,應做出AIDS病的推測診斷:A.念珠菌性食道炎。B.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C.卡氏肺囊蟲性肺炎。D.腦弓形蟲病(1月齡以後)。E.彌漫性慢性非典型性分枝桿菌感染。②具有下列組織學診斷依據的機會感染,則可確診AIDS:A.彌漫性。B.彌漫性組織漿菌病。C.肺外隱球菌病。D.肺外結核病。E.復發性沙門菌屬敗血症。F.彌漫性/持續性單純皰疹。
用藥治療HIV感染與愛滋病的臨床表現複雜,迄今尚無特效療法,疫苗仍處在研製階段,故臨床治療甚為困難。目前治療包括抗病毒治療、提高免疫功能治療、抗感染治療和抗腫瘤治療等。1.抗病毒治療(1)齊多夫定(Zidovudine,AZT):為核苷反轉錄酶抑制劑,未成熟兒1.5mg/kg,每12小時1次,療程2周;以後2mg/kg,每6小時1次。新生兒2mg/kg口服,1.5mg/kg靜脈注射,每6小時1次。兒童90~180mg/m2口服,每6~8小時1次(與其他抗病毒藥物合用時可為180mg/m2,每12小時1次);或120mg/m2間隔性靜脈注射,每6小時1次;或每小時20mg/m2持續靜脈滴注。青春期患兒的劑量為200mg,3次/d,或300mg,2次/d。齊多夫定(AZT)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血液學毒性,包括粒細胞減少症、貧血,常有頭痛。不常見的副作用為肌病、肌炎和肝毒性。腎功能減退者,應減少劑量;嚴重而持久的粒細胞減少症和貧血時,應暫時停藥,待骨髓功能恢復再重新開始給藥。也可減少齊多夫定(AZT)劑量和合併使用紅細胞生成素。(2)奈韋拉平(Nevirapine):為非核苷酸轉錄酶抑制劑。新生兒5mg/kg,1次/d,14天后改為120mg/m2,每12小時1次,使用14天后以200mg/m2,12小時1次維持。兒童120~200mg/m2,12小時1次(開始劑量為120mg/m2,逐漸增加到足量)。青春期200mg,每12小時1次(開始劑量為100mg,12小時1次,共14天,以後逐漸增加到足量)。奈韋拉平(NVP)的主要不良反應是皮疹,可發展為危及生命的大皰性滲出性紅斑,應即刻停藥。其他不良反應有嗜睡、頭痛、腹瀉和噁心。偶爾發生肝炎和肝功能損害。奈韋拉平(NVP)誘導肝臟細胞色素P450 3A(CYP3A),能與多種藥物發生相互反應,應予以重視。這些藥物包括利福平和利福布汀,口服避孕藥、安眠藥、口服抗凝劑、地高辛、苯妥英鈉和茶鹼。(3)利托那韋(Ritonavir)為蛋白酶抑制劑:兒童劑量開始為250mg/m2,每12小時1次,逐漸增加到350~400mg/m2,每12小時1次。青春期開始為300mg,2次/d,逐漸增加到600mg,2次/d。常見不良反應為噁心、嘔吐、腹瀉、厭食和腹痛。偶有口周感覺異常和肝酶增高,以及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增高、高血糖、酮症酸中毒等。該藥的代謝主要受肝臟細胞色素p450 A3(CYP3A)的影響,不能與抗組胺類,阿普唑侖、咪達唑侖和三唑侖等安眠藥,鈣離子通道阻斷藥硝苯地平,麥角堿衍生物、苯丙胺、西沙必利、華法林、利福平類和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合用。為減少胃腸道反應,開始劑量折疊編輯本段飲食保健小兒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