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子癇症
先兆子癇症如今一個女性懷孕有了寶寶, 那絕對是家裡的“大熊貓”——重點保護對象,吃、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被安排的妥妥當當,就怕母親出了什麼問題影響下一代的品質。可見,人們都意識到了孕婦身體狀況對胎兒生長的重要性。先兆子癇,指妊娠24周左右,在高血壓、蛋白尿基礎上,出現頭痛、眼花、噁心、嘔吐、上腹不適等症狀者稱為先兆子癇。先兆子癇可能是自閉症(ASD)和發育遲緩(DD)的一個危險暴露因素嗎?北加利福尼亞州的兒童自閉症的遺傳和環境風險(CHARGE)研究表明:有先兆子癇暴露因素的孩子患自閉症的風險較無暴露因素者增加了兩倍,患發育遲緩的風險增加了五倍。該研究結果線上發表於 2014 年 12 月 8 號 JAMA Pediatrics。“隨著肥胖、糖尿病以及慢性高血壓女性的增多,發生先兆子癇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突出女性在懷孕前以及懷孕期間通過健康飲食、鍛煉和醫療保健優化代謝健康的重要性。”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 CherylK. Walker 這樣說道:“美國超過一半的孕婦都超重或是達到肥胖的標準,因此這是公共衛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先兆子癇症研究調查了 1061 個兒童,都是單胎妊娠,其中 517 位自閉症(ASD)兒童,194 位發育遲緩 (DD) 兒童以及 350 位正常 (TD) 兒童。自閉症兒童中,7.7% 有先兆子癇暴露史,發育遲緩中有 5.1%,正常兒童有 3.7%。校正了母親受教育程度、同位、孕前肥胖等影響因素後,暴露於先兆子癇的 ASD 調整後的比值比為 2.36%。其中暴露於重度子癇前期的 ASD 調整後的比值比是 2.29,DD 為 5.49。Dr Cheryl Walker 解釋說:“先兆子癇誘發 DD 主要由胎盤功能嚴重不全引起。先兆子癇可能通過胎盤、母體、胎兒等生理機制誘發神經發育異常。以往相關研究多由於樣本量較小,得到的結果不一致,我們增大了樣本量,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儘管單一研究無法建立因果關係,但是累積研究結果表明可以降低先兆子癇的發生以及嚴重程度來改善新生兒結局。孕前或是孕期優化代謝健康可能改善胎盤關注,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產婦管理以及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以及他汀類藥物有部分療效,可以減少血管信號、內皮損傷、氧化應激以及炎症通路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先兆子癇的發生。深入理解這些複雜的病因機制有助於減少孕婦先兆子癇的發生,提高孕婦護理。
先兆子癇症指妊娠24周左右,在高血壓、蛋白尿基礎上,出現頭痛、眼花、噁心、嘔吐、上腹不適、等症狀者稱為先兆子癇。中醫認為,多因孕婦髒氣本就虛弱,加之妊娠,以致精血不足,肝陽偏旺,上亢為患。 西醫病名。現中西醫結合臨床常用。指妊娠24周後,出現水腫、高血壓、蛋白尿,並兼有頭痛、眩暈、嘔吐、上腹不適、視力障礙或血壓收縮壓在160毫米汞柱(21.3kPa)以上者稱為先兆子癇。多因孕婦髒氣本弱,因妊益虛,以致精血不足,肝陽偏旺,上亢為患。常見有腎陰虛而肝旺者,症見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夜寐多夢、血壓升高者,宜滋益肝腎,平肝潛陽,用鉤藤湯(《證治準繩》:杜仲、牛膝、菊花、黃芩、桑寄生、白芍、天麻、鉤藤、蟬退);若陰損及陽,脾腎陽虛而發生水腫者,宜健脾利濕消腫,用茯苓導水湯;若肝鬱化熱兼見口苦咽幹目眩者,宜清熱平肝潛陽,用羚羊鉤藤湯。參妊娠眩暈條。
先兆子癇症對於先兆子癰的發病機制,已存在許多理論,如前列環素和血栓素的失衡、免疫異常、血管對血管活性劑的反應增加、胎盤的異常、血管緊張素原基因的遺傳變異等,但無一被證明,確切的病因尚不清楚。 發生先兆子癰的最重要危險因素是初次妊娠或既往妊娠有道先兆子癰的病史。先兆子癇很少發生在以前末發過病的多產婦女(防非此次妊娠胎兒的父親與以往不是同一個人)。目前尚無預測先兆子癰的手段,而且危險因素的評估也不能區分哪些婦女發病輕,哪些婦女病重且會有多臟器功能損害。 先兆子癇可被視為全身小血管痙攣的結果。血管痙攣導致組織缺血,不同受累臟器的功能發生改變。[1]
先兆子癇症先兆子癇通常根據高血壓、蛋白尿和水腫三聯征進行診斷。鑒於水腫是正常妊娠的常見表現,近期的診斷標準中已不將其作為標準之一。識別相應體征和鑒別症狀對不是主要人事產科護理工作的醫務人員來說尤為重要。急診醫生應瞭解先兆子癰的病理生理改變和診因標準,當遇到以種種表面看起來不相關問題就診的妊娠患者時,想到這種可能。先兆子痛分為輕度和重度。輕度先兆子癇是指間隔6小時以上兩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