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吃完飯就想大便
問題 【胃癌】 【歸檔】 15年08月18日

吃完飯就想大便

問題描述 您好!我想諮詢一下吃完飯就想大便是怎麼回事啊?今天和同事聊天,突然講到了這個問題,我們不是很明白,所以想瞭解一下吃完飯就想大便?希望能得到正規的解答。謝謝啦!!!
網友回答
2015年08月18日 14:32

糞便,糞便俗稱大便,人或動物的食物殘渣排泄物。糞便的四分之一是水分,其餘大多是蛋白質、無機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纖維、脫了水的消化液殘餘、以及從腸道脫落的細胞和死掉的細菌,還有維生素K、維生素B。食物未被吸收而產生的殘渣部分,由消化道通過大腸,從肛門以固體、吃完飯就想大便半流體或流體形式排出體外。又稱“屎”,或者在東北方言內稱“粑粑”。對於農民來說,糞便可以作為較好的莊稼的有機肥料。食物在 大便標本大便標本(2張)胃和腸道內進行消化、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的作用。結腸不產生酶,只有細菌起消化作用。結腸內有多種細菌,大腸桿菌70%,厭氧桿菌20%,還有鏈球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乳桿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極少原生動物和螺旋體。腸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1、B2、維生素H、維生素B12、B6、蔚酸,吃完飯就想大便葉酸和消旋泛酸。也能產生吲哚、糞臭素、硫化氫使糞有臭味。如長期用抗生素則不易合成維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維生素缺乏症。食糜通過回盲瓣到盲腸每24小時約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結腸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鈉,每日能吸收460mmol(約10.6g)的鈉和350~2000毫升水。吃完飯就想大便也吸收少量鉀、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膽酸和藥物。直腸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和藥物。腸功能障礙、腸炎和感染時可影響吸收。腹瀉時腸蠕動增強,吸收減少,嚴重時可丟失大量維生素、水和電解質。如果正常則在乙狀結腸內形成糞便,等待排出。[1] 3腸內書信編輯想知道難以直接見到的腸內的情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觀測排出的大便。大便就像鏡子,可以照出腸內環境,借此瞭解我們的健康狀況。如果不是在醫院中進行詳細的腸內檢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是根本無法觀察腸內的情況的。正因如此,希望大家更要注意自己的排便情況。大便正是“來自於腸內的書信”,根據大便的顏色、形狀和味道,就可以瞭解體內的狀況。因此,如果好好地觀察大便中所包含的資訊,就能夠瞭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身體健康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而腸道健康又與大便的情況密切相關。一方面,通過觀察大便的形狀、顏色、氣味等情況,便可以判斷腸道是否健康。如果大便不正常,就要高度重視,做好腸道調養,謹防疾病發生。另一方面,通過觀察大便的細節變化,也可以判斷我們的腸道調養效果,到底如何。A.從大便形狀來判斷健康 1. 香蕉狀:如果每天排出這樣的大便,說明您的腸道是健康的。 2. 塊狀:這說明大便中水分含量很少,排便吃力。經常排這種便一般預示腸內出現病變,如各種炎症,有時甚至是癌。

2015年08月18日 14:32

3. 泥狀:這表示腸內已經積滿了宿便,腸道運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長期下去有可能營養不良,進而導致很多種疾病。 4. 水狀:這種大便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它通常是一些惡性疾病的徵兆,腸道運動幾乎停滯,食物和水被原封不動的排泄出來。 5. 硬邦邦狀:說明體內水分缺乏,腸道運動不太舒暢,這樣的大便極易成為各種疾病的根源。 6. 半鏈狀:大便中水分多,說明腸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對營養物質也不能很好的吸收。B. 從大便顏色和便中物質來判斷健康 1. 如果大便顏色正常,則呈現黃色,這是胃腸道健康的表現。 2. 大便呈黑色或褐色,這是一種警訊,但不必慌張去醫院,只要注意健康飲食,便可呈現黃色。可如果排出來的大便比平常還黑,或呈現紫色,就必須特別注意,這有可能是胃或腸出血。這種狀況是血液混入大便之中,在排泄出來之前,顏色由紅色變成黑色,必須立即看醫生。漆黑的大便有各式各樣的類型,比方排出焦油狀的大便,可能就是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胃癌疾病。 3. 粘血便。這種類型的大便有時會伴隨劇烈的腹痛或嘔吐的症狀,此時可能是患有腸套疊、腸扭轉、腸梗塞等疾病。 4. 如果粘血便中混有油膿,而且持續一段時間,就非常有可能患有大腸癌。便秘的人如果拉出漆黑的硬大便,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C. 從大便氣味來解讀健康 “大便是臭的”,這是幾千年來人們根深蒂固的概念,但科學分析表明,大便不應該是臭的。健康的大便沒有太明顯的惡臭,而便秘患者或喜食肉類的朋友們的大便卻散發著惡臭,這是腸道內的有害菌分解食物後散發出的臭氣。另外,便秘患者由於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過長,異常發酵,腐敗後會產生大量對人體有害的毒素。因此,當人們出現痔瘡、臉部色素沉著、肛腸疾病這些健康問題時,通常是因便秘所致。 大便氣味的主要成分是吲哚、糞臭素、硫化氫、胺、乙酸、丁酸。其中吲哚和糞臭素是產生惡臭的根源,這是蛋白質被腸內壞細菌分解所形成的物質,換句話說,如果攝取大量的高蛋白質,大便就會變得很臭。而這些東西對人體都是有毒害的,在腸道正常的人——比如嬰兒的大便中是不含這些成分吃完飯就想大便。嬰兒在斷奶期以前排出的大便很乾淨,味道是甜甜酸酸的,一點也不臭。隨著斷奶後的食量逐漸增加,大便也變得和大人的一樣臭。其原因就是嬰兒以母乳為食物,可以保持腸道非常乾淨,腸道運動很活躍,開始進食後,吸收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損壞了腸道環境,腐敗物質逐漸產生,宿便也逐漸形成,導致大便臭了起來。 如果排出的大便充滿惡臭的話,說明腸內的腐敗已經很嚴重,這必然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一般來說人的年紀越大,腸道運動就越來越呆滯,越容易發生便秘等疾病,同時大便也越來越臭。人的老化是從腸道開始的,而排出臭便就是腸道老化和惡化的最有力的證據。 大便有時還會發出奇怪的氣味,這往往是腸道發生病變的昭示,必須引起重視。比如大便發出刺鼻的酸味,就有可能是腸內異常發酵(即所謂發酵性消化不良)引起的,此時,拉出的腹瀉便便呈黃色。所以,顏色和氣味都必須仔細觀察。此外,如果拉出的腹瀉便有一股燒焦味,有可能就小腸機能減低引起的消化不良,帶有腥味兒的焦油狀大便,表示消化管有出血的狀況,而且出血量相當多。[2] 4影響因素編輯1. 濫用抗生素和消炎藥。人們在當感冒、咳嗽、拉肚子的時候,經常會使用抗生素或消炎藥。這些藥物在殺滅病菌的同時,也會殺傷腸道中的益生菌,使得腸道菌群失衡(益生菌比例越來越少),影響腸道功能。 2. 洗腸通便不當,傷腸毀腸。臨床發現,含大黃、決明子、番瀉葉、蘆薈等成份的通便產品,長期服用會造成電解質紊亂、低血鉀、維生素缺乏、腸道炎症,嚴重的可誘發結腸黑變等癌前病變和神經源性假性梗阻。 3. 清腸減肥不當,腸道受傷。不少女性為了減肥瘦身,經常喝各種清腸減肥茶,但由於產品作用機理“不健康”(如不少減肥茶都含有瀉藥成分,通過強力刺激腸道蠕動,達到“清宿便排腸毒”的目的),長期使用反而導致腸道蠕動功能減弱,以及排便功能失常,以致一旦停用就無法排便,形成惡性循環。 4. 食品污染。食物在生產(如水源污染、有毒土壤、種養殖業中的藥物濫用)和製作(如用地溝油烹飪)中的種種污染,都直接危害腸道健康。 5. 不良飲食習慣。暴飲暴食、食無定時、高脂高熱、煎炸燒烤、不潔飲食、頻頻應酬喝酒,都會加重腸道負擔,並直接危害腸道健康。 6. 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環境中存在各種致病細菌和病毒,由於不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很容易進入腸道,影響腸道和人體健康。 7. 工作壓力和精神調節。工作或學習壓力過大,情緒緊張、焦慮、壓抑、易怒,容易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致使胃腸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下降等消化不良症狀。 8. 不良生活習慣。頻頻加班、熬夜、不規律作息,容易出現腸道功能紊亂現象和腸道微生態環境失衡,進而造成腸道老化,疾病叢生。 9. 其他原因。如吸煙、喝酒、缺乏運動,都會影響腸道健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