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療法對強直性脊椎炎有效果嗎?
浮針療法對強直性脊椎炎有效果嗎?浮針的全稱是浮針療法,此療法不但適應症廣,而且無毒五副作用,見效快等優點而被廣為使用,浮針有什麼功效呢?下面就來看下浮針的療效特點以及一則浮針治療腰間盤突出的案例,
浮針療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針等針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圍皮下淺筋膜進行掃散等針刺活動的針刺療法,浮針療法具有適應症廣、療效快捷確切、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無副作用等優點,適用於臨床各科,特別是疼痛的治療,有著較為廣泛的作用,
浮針療法是傳統針灸學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在繼承和發揚古代針灸學術思想、寶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特別是現代針刺研究的成果,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稱為現代針灸學,
浮針療法的操作特點較針灸而言,特別獨特之處:(1)針尖必須直對病灶; (2)針體在水準運動 ;(3)均勻柔和反復的掃散動作 ;(4)留針時間長 ;(5)在操作時,必須聚精會神,
浮針的療效特點:
(1)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時對感覺麻木、脹滿等感覺異常的病症也有較好的療效,
(2)取效快捷,治療疼痛時,在進針完畢即可收效,
(3)留針時能保持這種療效,留針達到一定的時間,起針後療效也能維持,
浮針療法對強直性脊椎炎有效果嗎?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浮針療法與目前針灸臨床常用的療法比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點:
(1)按部位選點
浮針療法最大的特點是源于傳統,而不拘泥于傳統,它不依賴傳統針灸理論,如經絡理論、腧穴理論、補瀉理論的指導,傳統針灸理論的主體是經絡、腧穴,雖然進針點的選擇與發病的部位有經絡理論上關係,但很多時候遠離病灶,離開了傳統理論,針灸療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而浮針療法根據病變部位所在位置和病變部位的大小來決定進針點的選取,與傳統針灸理論有著很大的不同,
(2)在病灶周圍進針
很多外治法,都是作用在病灶局部,如外敷膏藥,局部封閉,拔罐療法等等,而浮針療法並非在局部,而是作用在病灶周圍,針尖並不達到病所,有時甚至可以相隔較遠,如梨狀肌綜合症可選膝關節上方進針或踝關節上方進針,這也是浮針療法和“以痛為腧”理論及阿是穴療法不同之所在,這也是浮針療法機理研究的難點和重點所在,
(3)皮下淺刺
傳統針刺療法大多要深達肌肉層,如圖1-3-1所示,在肩中俞針刺後的斷面解剖,可見針尖深達肌層,而浮針療法所涉及的組織是皮下組織(主要是皮下疏鬆結締組織),圖1-3-2所表示的是在肩中俞部位浮針療法的進針點針刺所涉及的組織,其實,傳統針刺方法在肌肉層穿刺能否達到治療作用是有疑問的,有人通過實驗主張針刺只需在淺層即可,這使浮針療法的針刺方法得到了針灸實驗方面的支援,而皮內針、皮膚針僅僅作用在皮膚(表皮和真皮),沒有深入到淺筋膜,
(4)不要求得氣
傳統針灸學認為,得氣是臨床取效的一個手段,也是一個標誌,所以在臨床上大多數針灸醫生追求“得氣”,通過撚、轉、提、插、搖等手法催氣或候氣,一定要得氣而甘休,針灸醫師高明與否的評價標準之一就是能否得氣,這種現象在病人或者同行的心目中都有體現,而浮針療法要求避免患者有酸、脹、重、麻、沉等得氣感,醫生持針的手應有鬆軟無阻力的感覺,兩者大相徑庭,
(5)不作撚轉提插等手法
如上所言,浮針療法應儘量避免“得氣”感,也不需要有循經感傳現象,因而不需要作針灸學中的手法(包括主要手法和輔助手法),準確地說,應該是不能做這些手法,
(6)留針時間長
傳統針灸學,特別是古籍中較少提到留針時間問題,只是在《內經》中的《靈樞?官針》篇中論及報刺的時候提到這個問題:“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複刺之也”,近代以來,留針得到了針灸學界的重視,但傳統針刺方法也只是留置15到20分鐘,很少超過60分鐘,而浮針療法要求較長時間留針,因為採用浮針針具,在一般情況下,進針時和留針過程中病人沒有不適感覺,甚至不會注意到針的存在,
(7)針尖必須直對病灶
臨床上,我們發現進針部位不能距離病灶太遠,進針部位和病灶一般應在相鄰兩個關節之間,儘量不要越過關節,否則,效果較差,
進針時,針尖必須對準病灶,不能偏歪,因此,在操作時,必須聚精會神,心無旁騖,這與傳統針灸學強調“治神”有相似之處,
(8)掃散是重要環節,
掃散動作是進針完畢後針體左右搖擺如扇形的動作,這是浮針療法最鮮明的特點,有無掃散0動作,或掃散完成得好壞,常常是有無療效或療效好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