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d二聚體
1 D-二聚體的形成 當機體發生凝血時,凝血酶作用于纖維蛋白原,使其轉變為交聯纖維蛋白,同時,纖溶系統被啟動,降解交聯纖維蛋白形成各種FDP碎片。由於r鏈的交聯,便產生了包含r鏈相連的2個D片段,即D-二聚體。 2 D-二聚體的檢測方法 D-二聚體是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具有較強的抗原性。D-二聚體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滲濾法和膠乳凝集法。以上三種方法均有不同的特點,免疫ELISA測定法精確、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篩查作用,但由於操作要求嚴格且費時,不能滿足急診要求。膠乳凝集法快速簡單,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篩查作用,而免疫滲濾法具有前二者的優點,有較高的應用前景。 3 D-二聚體測定的臨床意義 D-二聚體測定是診斷活動性纖溶較好的指標,對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深靜脈血栓形成、腦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臟疾病、惡性腫瘤、外科手術後、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同時D-二聚體檢測還可用於溶栓藥物的治療監測指標。 3.1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D-二聚體測定是診斷DIC的特異性試驗之一,通過對DIC患者進行血小板計數、纖維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體測定,其中僅D-二聚體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纖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體的含量>0.5mg/L,對DIC高危患者具有極高的預報價值。 3.2 深靜脈血栓形成(DIV)的篩查 深靜脈血栓形成單憑臨床症狀不能完全確診,必須依賴靜脈造影術,但靜脈造影屬有創傷性檢查。因此,有效的篩查試驗顯得尤為重要。臨床實踐證明D-二聚體檢測是DIV篩查的有效手段。靜脈造影確診為DIV的病人D-二聚體水平均升高。所以臨床上懷疑為DIV時如果血漿D-二聚體測定結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診斷,從而避免了做靜脈造影檢查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和危險。 3.3 腦血管疾病 我們對80例腦血管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進行檢測並作統計處理,其結果顯著高於正常對照組(P<>0.05)。血漿D-二聚體濃度的變化與年齡有關,≥75歲的高齡組患者與正常人有較大差異,而低年齡組中差別不顯著。 3.4 肝臟疾病及惡性腫瘤 在肝臟疾病中,D-二聚體含量明顯增高,且與肝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本院測定58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硬化和肝臟腫瘤患者明顯高於急、慢性肝炎病人。在肝臟疾病患者中,D-二聚體增高提示患者體內纖溶增高,可能伴有一種隱匿性DIC過程,所以血漿D-二聚體測定對肝臟疾病的診斷、預後判定是較有價值的試驗指標。 3.5 外科手術患者 我們對多例術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準的變化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術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高於正常人,且增高水準明顯。其中胸外科大手術高於其他手術,表明術後患者體內有微血栓形成,並有纖溶活性增強。因此,動態觀察術後患者D-二聚體水準對患者預後的判定有重要意義。 3.6 溶栓治療的監測 在溶栓藥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漿中D-二聚體明顯增高。因此,在溶栓過程中用藥前、中、後動態檢測D-二聚體濃度變化對監測溶栓藥物的效果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 此外,在產科疾病、惡性腫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體也升高。D-二聚體作為凝血與纖溶平衡失調的指標,將日益受到重視。
1.DIC時,由於廣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繼發性纖溶亢進,導致D-二聚體水準顯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顯著高於血小板計數、纖維蛋白原定量、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等篩選檢測試驗。2.白血病時,白血病細胞中含有強烈的促凝物質,這種促凝物質的作用類似於組織凝血因數,可啟動外源凝血系統。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細胞之嗜天青顆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當細胞破壞時,它們被釋放入血流,即可直接啟動因數X,導致高凝狀態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中也含有強烈的促凝物質。這些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準可以達到5000μg/L。殺傷作用 強烈的化學或放射治療,殺滅大量白血病細胞,使含於白血病細胞內的促凝物質釋放入血,導致高凝狀態及血栓形成。這些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準可以達到20000μg/L或更高。大多數患者隨著治療和白血病細胞水準降低而D-二聚體水準也降至較低水準。。當外周血中白血病細胞數量降低後,D-二聚體水準逐步降低。絕大多數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極少數為靜脈血栓。白血病患者發病早期D—二聚體水準即升高,化療後下降,動態觀察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水準變化,有助於病情判斷和療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