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心動過速
引起心動過速的原因有:心臟疾病:如心肌炎、各種心臟病引起心動過速;甲亢;由於基礎代謝率增高伴交感神經功能亢進,使心率增快;貧血:可引起迴圈加速、代償性心率加快;其他原因如嗜鉻細胞瘤、低血糖症等。功能性疾病如心血管功能紊亂,受體高敏症,因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常表現心動過速,緊張與疲勞後加重,同時可伴有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胸悶、運動後氣促等症狀根據你的情況,已做過心臟彩超和心電圖檢查,無器質型病變,也排除了甲亢,建議再做以下檢查: 血常規、血糖檢查,除外貧血與低血糖症;做腎臟超,檢查血壓等,除外嗜鉻細胞瘤的可能。必要時檢查一次心肌酶,除外心肌炎的可能。如經檢查,無上述病理原因,則功能性心動過速的可能性較大,可考慮為心血管功能紊亂,受體高敏症等。對功能性心動過速治療:可用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樂克或氨醯心安)治療,有效後可減量維持治療;放鬆精神,生活規律,避免疲勞,消除緊張與顧慮;如無心臟或其他疾病,可逐漸加強體質鍛煉,以增強心臟功能,長期堅持可增強植物神經自主調節能力,有可能使心律恢復正常。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多見於無器質性心臟病。心動過速突發突止,輕者感心慌胸悶,重者因血流動力學障礙而出現頭昏,甚至意識喪失。由於小兒的心臟傳導系統發育未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和植物神經不穩定,更易發生心律失常。竇性心律失常健康兒童心臟的竇房結按一定的頻率,規律發放衝動。絕大多數竇性心律不齊無需治療,都與呼吸和迷走神經張力變化有關,此種心跳快慢的變化是隨呼吸運動呈週期性改變,屏息時心律不齊消失。少數竇性心律不齊與呼吸無關。頻繁出現的早搏可有自覺症狀,較大的兒童可主訴心悸、自覺心跳有“漏搏”或有心跳到嗓子眼的感覺,小的孩子可表現有乏力、蒼白及氣促等。早搏一般分為:“良性”(功能性、生理性)早搏,無器質性心臟改變,多無症狀又可稱之為無症狀性早搏,此類早搏不必治療,經過觀察一段時間之後可自然消失。另一類為病理性早搏。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是一種陣發性的室上性心動過速。主要特點為突然發作和突然停止,心率每分鐘次以上,如不及時處理可引起心力衰竭。應立即採取刺激迷走神經方法使心搏減慢,如用筷子刺激嗓子的懸雍垂(“小舌頭”)或令患兒深吸氣後屏住氣,然後做用力呼氣的動作;小嬰兒還可應用冰袋蒙面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