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腿綁腿成功
o型腿綁腿成功一般通過訓練可使o型腿的症狀有所改善,例如在睡覺時用彈力繃帶捆綁雙膝等,如嚴重可通過手術截骨矯形得以糾正。手術也是非常痛苦的,需要大量的費用和時間,請你認真考慮。膝內、外翻(即O型腿、X型腿)膝內翻、膝外翻系膝部向外、內的成角畸形。在小兒下肢畸形中比較多見。膝內翻、膝外翻的成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例如:佝僂病、外傷、炎症、先天性骨骼生長障礙性疾病(Blount病)、腫瘤、脊髓灰質炎及腦癱等,均可引起下肢力線性排列的紊亂,造成膝內翻、膝外翻畸形。有雙側膝內翻,約占l/4,雙側膝外翻約占60%以上。其他為不對稱性的單側膝內翻或膝外翻。這種畸形,常為一些疾病的後遺症,因此可能同時伴有骨路的扭轉、神經和肌肉軟組織病變,病情複雜。膝內翻的病變多表現在脛骨上端,而膝外翻病變多在股骨下端。
o型腿綁腿成功在新生兒及嬰兒的下肢,包括脛骨和股骨,輕度或中度的向內彎曲是正常的。這可能是下肢在宮腔內體位的延續現象。下肢彎曲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脛骨扭轉。小兒正常發育生長過程,如果不出現任何的干擾因素,隨站立和運動的發育,下肢向內彎曲能夠自動地獲得矯正。2~3歲間,下肢出現膝外翻,最終在4~10歲期間,此種碰膝現象也會自動矯正。小兒和兒童,不同時期的下肢力線性排列的生理演化有一定過程。也有人對正常兒童進行臨床及x線攝片檢查,研究脛骨股骨夾角的發育,確定了下肢力線性排列的自然變化過程。男孩和女孩的變化相同。新生兒及1歲以內嬰兒,存在明顯膝內翻,脛骨股骨向內成角15度
o型腿綁腿成功1~2歲,下肢變直,脛骨股骨角為0度;2~3歲脛骨股骨向外成角(12度),明顯外翻,然後外翻逐漸變直;至7歲時接近成年入水準(男性膝外翻7度,女性8度);7歲或7歲以上兒童,仍有2%存在相當程度的膝外翻。5歲前膝外翻的發生率沒有性別差異。膝外翻兒童的平均體重比無膝外翻者大。有人認為7歲前兒童的膝外翻可不做處理,除非其外翻程度非常嚴重或發現有原因時,如腎性佝僂病、骨折等造成不對稱性骨骺損傷時,方可考慮治療。正常人,在下肢伸直位,髕骨向前,兩膝、兩踝應互相靠攏接觸,兩足向前有30度開角,即一側小腿外旋15度。x線片,股骨內外髁關節面的連線稱膝基線,可代表膝關節平面。股骨軸線與膝基線相交,外側呈80度,脛骨軸線與膝基線相交為90度。
o型腿綁腿成功在新生兒期,存在輕、中度膝內翻是正常的。通常直到嬰兒開始站立和行走時出現膝內翻才引起家長的重視,發現小兒雙膝之間距離寬,走路搖擺,足趾向內側偏。足趾內偏是因脛骨向內扭轉所致。當嬰兒疲勞或長距離行走時,出現步態異常和明顯的下肢彎曲。詢問病史時,應注意下肢彎曲和下肢其他畸形的家族史,有無外傷史,發現畸形的時間,對先前治療的反應和進展。如果畸形發展迅速則提示為病理性膝內翻。要詳細詢問佝僂病史。檢查時,令小兒站立、行走,觀察下肢力線性排列的關係。下肢向內彎曲擴大,則表示為“O”形腿。平臥位,下肢伸直,髕骨向正前方,內踝併攏,測量股骨內髁之間距離,即為膝內翻的程度。再測量大腿—小腿內側緣向內所成的角度。站立位,自髂前上棘向下經髕骨中心的重力線,正常時通過第一第二蹠骨之間。
o型腿綁腿成功。膝內翻時,則偏向外側通過第三、四、五蹠骨。雙足可能正常,或存在內旋或外翻。然後令病兒行走觀察足前行時的角度,一般此角向內偏。行走時,觀察下肢負重期,有無向外側凸出。生理性膝內翻,負重期膝關節一般不向外凸出,如果出現,則表示膝外側韌帶鬆弛,這種情況,畸形有進一步發展的危險,應檢查膝內側、外側副韌帶以及交叉韌帶的穩定性,檢查髖關節伸展時的旋轉範圍和股骨前傾角度。x線檢查膝關節及踝關節平面向內傾斜;脛骨上中l/3連接處向內成角;脛骨、股骨內側骨皮質變厚、硬化;骨骺、骺板及幹骺端表現正常,骨質無病變表現;通常兩側肢體對稱性受累。測量幹骺端—骨幹角,生理性膝內翻<ll度,此角>11度,則為脛骨內翻畸形,如Blount病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