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破裂
鼓膜破裂鼓膜外傷破裂是指耳朵遇到外界空氣猛烈震動(鞭炮、爆炸)發生爆震波和氣流衝擊時,即可迅速傳至外耳道內使鼓膜破裂。破裂後突然感到耳痛、聽力立即減退伴耳鳴,外耳道少量出血和耳內悶塞感。單純的鼓膜破裂,聽力損失較輕。壓力傷除引起鼓膜破裂外,還可由於鐙骨強烈運動而致內耳受損,出現眩暈,噁心及混合性聾。它在是一種常見病。
鼓膜破裂 鼓膜外傷(injury of tympanic membrane)常因直接或間接的外力作用所致。鼓膜是個富有光澤半透明的膜性組織。它位於外耳道的最內端,即介於外耳道之間。很像話筒中的振膜,鼓膜上部稱鬆弛部,中下部為緊張部,鼓膜外傷多發生在緊張部。聲波傳到鼓膜引起振動,實際上鼓膜是聽骨鏈連成一整體而發揮其高效的傳聲作用,將外界振幅大,聲壓小的空氣轉化為振幅小而聲壓大的淋巴液波。如遇到外界空氣猛烈震動(鞭炮、爆炸)發生爆震波和氣流衝擊時,即可迅速傳至外耳道內使鼓膜破裂。破裂後突然感到耳痛、聽力立即減退伴耳鳴,外耳道少量出血和耳內悶塞感。單純的鼓膜破裂,聽力損失較輕。壓力傷除引起鼓膜破裂外,還可由於鐙骨強烈運動而致內耳受損,出現眩暈,噁心及混合性聾。鼓膜外傷性破裂 鼓膜也稱耳膜,為一彈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將外耳道與中耳隔開。鼓膜距外耳道口約2.5釐米一3.5釐米,位於外耳道與鼓室之間,鼓膜的高度約9毫米,寬約8毫米,平均面積約90平方毫米,厚度0.1毫米。鼓膜呈橢圓形,其外形如漏斗,斜置於外耳道內,與外耳道成底45一50。致使外耳道之後上壁較前下壁為短。嬰幼兒由於外耳道骨部未發育,鼓膜幾乎與外耳道底壁平行,因此在檢查鼓膜時較難看到。成人鼓膜的長徑約9毫米,寬約8毫米,厚0.1毫米。在一般人印象中,鼓膜(鼓膜)總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又被認定為負責聽的神聖角色,事實上,鼓膜是介於外耳道與中耳腔之間一層半透明圓形的薄膜,俗稱耳鏡(臺灣話),正常狀況下,鼓膜能感應由外耳道傳入的聲波,產生振動並牽動附於其上的聽小骨鏈,使聲波的刺激傳進中耳。在整個聽覺傳導路徑中,鼓膜算是起始的其中一站,即使鼓膜完全缺損,人們仍能聽得到,只是由於傳入的聲波減弱,聽到的聲音較小而已。
鼓膜破裂 可分器械傷(如用火柴杆、毛線針等挖耳傷鼓膜,或礦渣、火花等戳傷或燒傷)及氣壓傷(如掌擊耳部、爆破、炮震、放鞭炮、高臺跳水等)。其他尚有顳骨縱行骨折、異物等引起。 耳外傷-耳廓暴露於頭顱兩側,易遭外傷。常見的耳廓外傷有挫傷、切傷、咬傷、撕裂傷、凍傷和燒傷。鼓膜外傷常見的原因是挖耳(火柴杆、髮夾和毛線針等)和外耳道壓力急劇變化(如炮震、高位跳水、打耳光等)。顳骨骨折多由車禍、墜跌、打擊顳枕部或戰傷等引起。
鼓膜破裂 鼓膜破裂後,可突感耳痛、聽力減退、耳鳴,少量出血和耳內悶塞感。爆震傷除引起鼓膜破裂外,還可由於鐙骨強烈運動而致內耳受損,出現眩暈、噁心或混合性聾。檢查可見鼓膜多呈裂隙狀穿孔,穿孔邊緣有少量血跡,外耳道有時可見血跡或血痂。若有水樣液流出,示有顱底骨折所致腦脊液耳漏。耳聾屬傳導性或混合性。
鼓膜破裂 外傷性鼓膜破裂的特點: (1) 外傷性鼓膜破裂的鑒定中,男性多見,左耳多於右耳,致傷原因多為掌擊。 (2) 本組鼓膜穿孔均發生在緊張部,以前下象限發生率最高,約55%,與繼往報導相近。 (3) 由於鼓膜供血較差,本組鼓膜周圍破裂後充血者血痂或少量出血。 (4) 外傷性鼓膜破裂的形態依其致傷方式的不同各有其特點;掌擊或爆震所致鼓膜穿孔形狀不一,可為梭形、裂隙形或不規則形,可見其邊緣不整齊或內翻。本組梭形及不規則形穿孔較多,邊緣內翻;器械傷所致穿孔形狀各異,本組毛線針刺傷者為圓形,另兩例尖銳物刺傷者分別為梭形及不規則形。 (5) 外傷形鼓膜破裂經適當治療後,多在2~3 周癒合,如鼓膜癒合後仍有傳導性耳聾存在,可能有聽骨脫位 。本組中鼓膜愈後仍有聽力下降者,約40db,根據《人體輕傷鑒定標準》第二章第十一條仍評定為輕傷。病案的鑒定,需將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所致穿孔與外傷性鼓膜穿孔相鑒別,前者所致鼓膜穿孔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周圍鼓膜無充血或血痂,乳突X光片或乳突多呈硬化型,而外傷性鼓膜穿孔多氣化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傷性鼓膜破裂的情況可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尤其繼發感染者,可失去外傷性鼓膜穿孔的特有形態,而小的破裂可在短時間內癒合,這為我們的傷情評定增加了難度。鑒於此,我們常對外傷性鼓膜破裂者,早期錄影,以記錄傷後鼓膜破裂的初期表現,為以後鑒定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