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兒童尿失禁
問題 【尿道上裂】 【歸檔】 16年04月18日

兒童尿失禁

問題描述 兒童尿失禁, 最近發現有時會坐在那兒把褲子尿潮了。不知會是什麼原因導致,應如何防治?
網友回答
2016年04月18日 22:20

您好:考慮孩子的情況建議帶孩子去醫院查尿常規、腰骶部片等;晚餐後不宜進水,少吃碳酸飲料、巧克力等;白天適量訓練憋尿;可用中藥配合針灸、推拿治療。

2016年04月18日 22:20

患尿失禁的患兒首診常就就診于全科醫生或兒科醫生,但引起小兒尿失禁的原因複雜,涉及的相關科室很多,如神經科、骨科和泌尿科等,全科醫生和兒科醫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將簡要介紹小兒尿失禁的發病機制,可能的相關疾病和小兒尿失禁類型的特殊性以及一些最基本的檢查,為首診醫生提供小兒尿失禁診治的指導原則。一、膀胱發育的控制剛出生時為自主膀胱,即並無自主意識排尿,完全是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後逼尿肌自發收縮排空膀胱。在出生後1年內,膀胱感覺開始發育健全,表現為憋尿時患兒有明顯不適的感覺,而排空後有舒適的神態。每天排尿的次數從剛出生時的每天20次逐漸減至每天10次左右,並保持這種排尿狀況直至2歲左右。2~4歲的學步嬰孩其真正的膀胱控制功能才開始發育,大約18個月左右出現能控制膀胱的第一個表現,即能控制和適當延長憋尿時間。由於排尿控制不但需要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也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以配合其父母對其如廁能力的訓練。如孩子能感覺膀胱漲滿或膀胱空虛,或如需要能適當延長憋尿時間,孩子即具備了良好的控尿能力。控尿發育的最後一步是如需要的話,能在任何時間內自主啟動排尿反射。到4歲左右,除自主啟動排尿外,大多孩子能具備基本的控尿排尿能力。一般來說,排泄控制的發育次序:最先是夜間大便控制,接著日間大便控制,後來是日間控尿,而最後才是夜間控尿。學齡前(4~6歲)孩子的排尿訓練應該完成。此時偶爾日間尿失禁並非少見,多與孩子的決斷能力較差所致,孩子常不能判斷膀胱憋尿是否已經到極限,最終因膀胱過度充盈誘發逼尿肌無抑制收縮而發生急迫性尿失禁。隨著孩子心身方面的日益成熟,控尿能力也將日益完善。學齡兒童應該有良好的控尿能力,並足以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如仍反復出現尿失禁,應及時就診作進一步檢查。二、影響尿控的發育因素由於尿控涉及成熟的決斷能力,孩子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行為成熟度。任何一般發育的延緩都將影響到孩子尿控能力的發育。與尿控相關的重要行為參數有注意力時間(attenUon span)、關注單項事務和遵循說明的能力。臨床中年幼孩童尿失禁最常見的原因是如廁訓練不當所致。很多父母過早訓練孩子如廁,而有些還是僅僅是因為年幼末成熟,並非異常發育。還有些孩子因為行為問題造成如廁訓練失敗,而尿失禁往往是孩子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之一,如除尿失禁外,可能還存在學習和相處等問題。這些孩子可以先進行一定的行為治療,或同時進行尿失禁治療,也可等行為治療見效後再評估尿失禁的嚴重程度以決定是否對尿失禁作進一步治療。如忽略整體行為治療單純注重尿失禁的治療很難起到明顯的療效。某些有嚴重排尿功能障礙的患兒,其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繼發於嚴重的尿床。因尿床而產生的負罪感,或因此受到父母的不適當懲罰,常使孩子失去自尊而完全放棄控尿的能力。有時很難判斷原發和繼發因素,但是通過成功的控尿治療,患兒各方面行為問題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2016年04月18日 22:20

患尿失禁的患兒首診常就就診于全科醫生或兒科醫生,但引起小兒尿失禁的原因複雜,涉及的相關科室很多,如神經科、骨科和泌尿科等,全科醫生和兒科醫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將簡要介紹小兒尿失禁的發病機制,可能的相關疾病和小兒尿失禁類型的特殊性以及一些最基本的檢查,為首診醫生提供小兒尿失禁診治的指導原則。 一、膀胱發育的控制 剛出生時為自主膀胱,即並無自主意識排尿,完全是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後逼尿肌自發收縮排空膀胱。在出生後1年內,膀胱感覺開始發育健全,表現為憋尿時患兒有明顯不適的感覺,而排空後有舒適的神態。每天排尿的次數從剛出生時的每天20次逐漸減至每天10次左右,並保持這種排尿狀況直至2歲左右。 2~4歲的學步嬰孩其真正的膀胱控制功能才開始發育,大約18個月左右出現能控制膀胱的第一個表現,即能控制和適當延長憋尿時間。由於排尿控制不但需要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也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以配合其父母對其如廁能力的訓練。如孩子能感覺膀胱漲滿或膀胱空虛,或如需要能適當延長憋尿時間,孩子即具備了良好的控尿能力。控尿發育的最後一步是如需要的話,能在任何時間內自主啟動排尿反射。到4歲左右,除自主啟動排尿外,大多孩子能具備基本的控尿排尿能力。一般來說,排泄控制的發育次序:最先是夜間大便控制,接著日間大便控制,後來是日間控尿,而最後才是夜間控尿。學齡前(4~6歲)孩子的排尿訓練應該完成。此時偶爾日間尿失禁並非少見,多與孩子的決斷能力較差所致,孩子常不能判斷膀胱憋尿是否已經到極限,最終因膀胱過度充盈誘發逼尿肌無抑制收縮而發生急迫性尿失禁。隨著孩子心身方面的日益成熟,控尿能力也將日益完善。學齡兒童應該有良好的控尿能力,並足以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如仍反復出現尿失禁,應及時就診作進一步檢查。 二、影響尿控的發育因素 由於尿控涉及成熟的決斷能力,孩子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行為成熟度。任何一般發育的延緩都將影響到孩子尿控能力的發育。與尿控相關的重要行為參數有注意力時間(attenUon span)、關注單項事務和遵循說明的能力。 臨床中年幼孩童尿失禁最常見的原因是如廁訓練不當所致。很多父母過早訓練孩子如廁,而有些還是僅僅是因為年幼末成熟,並非異常發育。還有些孩子因為行為問題造成如廁訓練失敗,而尿失禁往往是孩子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之一,如除尿失禁外,可能還存在學習和相處等問題。這些孩子可以先進行一定的行為治療,或同時進行尿失禁治療,也可等行為治療見效後再評估尿失禁的嚴重程度以決定是否對尿失禁作進一步治療。如忽略整體行為治療單純注重尿失禁的治療很難起到明顯的療效。某些有嚴重排尿功能障礙的患兒,其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繼發於嚴重的尿床。因尿床而產生的負罪感,或因此受到父母的不適當懲罰,常使孩子失去自尊而完全放棄控尿的能力。有時很難判斷原發和繼發因素,但是通過成功的控尿治療,患兒各方面行為問題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2016年04月18日 22:20

尿失禁是由於膀胱括約肌損傷或神經功能障礙而喪失排尿的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流出.,病因:1先天性疾患如尿道上裂2創傷,婦女生產時的創傷,骨盆骨折等3手術,尿道狹窄修補術等4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原性膀胱.,建議您到醫院泌尿科做一下檢查,祝您早日恢復健康.

2016年04月18日 22:20

神經源性膀胱是指控制排尿的中樞神經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後引起的膀胱和下尿路的存尿和排尿功能障礙,稱為神經原性膀胱功能障礙。神經原性膀胱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生分患者由此可以最終引起腎積水、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危機生命。 膀胱的基本功能是存尿與排尿,膀胱依賴逼尿肌和括約肌(相當於開關)在正常的神經控制下完成這兩項功能。正常排尿時,逼尿肌收縮,括約肌開放,將尿液排出至體外。病理狀態下,支配膀胱逼尿肌的神經損害可使膀胱癱瘓呈無收縮力或攣縮兩種情況,前者主要使排尿失去動力,後者則使膀胱只能存很少的尿液。支配括約肌的神經的損害可使括約肌呈無收縮力持續開放狀態,或呈持續痙攣關閉狀態,前者使膀胱無法儲存尿液,有尿即流出,後者使尿液無法排出。由於支配膀胱逼尿肌和括約肌的神經是相對分開的,而神經的損害又存在完全損害和不完全損害,故神經原性膀胱的類型複雜多樣,其治療也各不相同甚至背道而弛。 總體而言,關於膀胱的神經支配、生理機能和病理狀態的障礙機制,都還有很多的未知領域。如排尿啟動的機理、膀胱各部分的神經支配及其功能協同等等,神經原性膀胱也只是到不久以前才確立一種比較科學的分類。目前,國內對於神經原性膀胱的認識還很不普及,其治療在世界範圍內都還比較困難。 小兒膀胱功能的發育 剛出生時為自主膀胱,即並無自主意識排尿,完全是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後逼尿肌自發收縮排空膀胱。在出生後1年內,膀胱感覺開始發育健全,表現為憋尿時患兒有明顯不適的感覺,而排空後有舒適的神態。每天排尿的次數從剛出生時的每天20次逐漸減至每天10次左右,並保持這種排尿狀況直至2歲左右。2~4歲的學步嬰孩其真正的膀胱控制功能才開始發育,大約18個月左右出現能控制膀胱的第一個表現,即能控制和適當延長憋尿時間。由於排尿控制不但需要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也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以配合其父母對其如廁能力的訓練。如孩子能感覺膀胱漲滿或膀胱空虛,或如需要能適當延長憋尿時間,孩子即具備了良好的控尿能力。控尿發育的最後一步是如需要的話,能在任何時間內自主啟動排尿反射。到4歲左右,除自主啟動排尿外,大多孩子能具備基本的控尿排尿能力。一般來說,排泄控制的發育次序是:最先是夜間大便控制,接著日間大便控制,後來是日間控尿,而最後才是夜間控尿。 學齡前(4~6歲)孩子的排尿訓練應該完成。此時偶爾日間尿失禁並非少見,多與孩子的決斷能力較差所致,孩子常不能判斷膀胱憋尿是否已經到極限,最終因膀胱過度充盈誘發逼尿肌無抑制收縮而發生急迫性尿失禁。隨著孩子心身方面的日益成熟,控尿能力也將日益完善。學齡兒童應該有良好的控 尿力,並足以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 神經源性膀胱 患尿失禁的患兒常首先就診于基層全科醫生或兒科醫生,但引起小兒尿失禁的原因複雜,涉及的科室很多,如神經科、泌尿科以及骨科等,基層醫生和兒科醫生很難對其進行正確的處理。小兒夜間遺尿多與排尿訓練不良有關,通過行為訓練和適當輔助藥物治療大多數患兒能得到良好的療效。但如存在明 顯的日間遺尿或尿失禁,應警惕可能存在的器質性疾病造成的神經原性膀胱。 尿失禁病因 小兒尿失禁的常見病因包括神經原性膀胱、泌尿系感染、精神刺激、尿崩症、泌尿系統畸形等。引起神經原性尿失禁的常見疾病可以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疾病的主要是脊柱裂和脊髓栓系綜合征等;後天性疾病主要包括脊髓損傷、脊髓腫瘤、盆腔手術後、脊髓炎等。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綜合征以及脊髓腫瘤等原因造成的神經原性膀胱是需要神經外科和泌尿外科共同處理的情況。由神經外科完成脊髓脊膜膨出修補術及脊髓栓系松解手術,對於大小便失禁有泌尿科醫生處理,以防止神經原性膀胱損害腎臟功能。 治療 神經外科手術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脊柱裂造成脊髓持續損害的因素,但並不一定能恢復已存在的神經系統發育不良或損害。隨著孩子的生長,脊髓末端和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粘連造成的脊髓栓系是導致脊柱裂神經原性膀胱的主要原因。在嬰兒期,除非存在明顯的神經系統疾病,因神經損傷的尿失禁常常很難引起重視。相當一部分患兒膀胱尿道功能障礙導致膀胱內壓力升高,長期高壓膀胱,而出現膀胱輸尿管反流,反復泌尿系感染,上尿路擴張,腎積水、腎衰、尿毒癥危及生命。因此,對於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綜合征、脊髓腫瘤及脊髓損傷導致大小便失禁的病號,要定時複查泌尿系彩超、腎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免危及命 對於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綜合征、脊髓腫瘤及脊髓損傷導致大小便失禁的處理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盡可能保護腎功能,二是盡可能控制排尿,提高生活品質。 目前,治療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綜合征、脊髓腫瘤及脊髓損傷導致大小便失禁方法有留置尿管、膀胱造瘺、電刺激、間歇性自家導尿、膀胱擴大、回腸帶膀胱等這些方法都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大小便問題。 因此,要想從本質上解決大小便問題必須手術治療——人工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人工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人工反射弧)通過重建膀胱、直腸的局部神經支配和中樞控制,較好地解決了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者所致神經源性膀胱、大小便失禁。 人工反射弧的基本原理是:將1/2支~1/4支體神經運動纖維遠心端與控制膀胱及尿道括約肌的骶神經傳出纖維近心端吻合,體神經運動纖維能再生並替代內臟神經節前纖維,形成工‘皮膚-脊髓中樞-膀胱’反射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