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釋甲亢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與情志和體質有密切的關係,由於長期的精神抑鬱或突然遭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均可導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氣鬱結、氣滯而不能運行津液,津液凝聚而成痰,痰氣搏結日久,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痰瘀互結,則癭腫變硬,病情日重。肝氣鬱久化火,肝火旺盛,上攻頭目,則見急躁易怒,面部烘熱,口苦咽幹,頭暈目眩,脈弦數等症。火盛易於耗液傷陰,灼傷胃陰,陰傷則熱,熱則消穀善饑。肝旺犯脾,脾失健運,而見便溏,消瘦,倦怠乏力。火盛擾心,心陰虧虛,心神不寧,則見心悸怔忡,心煩不寐,多汗脈細數等症。肝藏血,與沖脈相連,沖脈主月經,肝鬱氣滯,則女子月經不調,經少或閉經。腎陰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陰虧損,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則見手舌震顫。肝腎陰虧,相火妄動,擾動精室,則男子遺精,甚至陽痿。陰虛則生內熱,故見怕熱,低熱,舌質紅赤,脈細數等。或因素體陰虛,遇有氣郁,極易化火,肝火上旺盛,又易傷陰。從而產生上述的病理變化不易恢復。又因沖任隸屬於肝,女子發育,妊娠,哺乳期間,在生理上均與肝經氣血有關,此時若肝經的氣血一旦失調,則極易引起氣鬱、肝火或氣滯血瘀等病理變化。因產後氣陰不足,若有鬱火,也易傷陰,所以本病在臨床上常以青、中年女性為多見。本病初起多實,病理因素有氣鬱、肝火、痰凝和血瘀,而氣鬱為先;久病屬虛,以陰虛為主,而病理變化涉及肝、腎、心、脾等髒。
中醫外科將本病歸於"癭瘤"範疇,其發病原因首先在於患者素體陰虧,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陰失斂。在此基礎上,複遭情志失調,精神創傷。中醫認識到情緒和精神因素對甲亢發生的影響。情志抑鬱,肝失疏泄,氣鬱化火,若原來體質就肝腎陰虧,則更易煉液成痰,壅滯經絡,結于項下而成癭。中醫認為由於七情不遂,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總之,患者氣郁化火,煉液為痰,痰氣交阻於頸前,則發於癭腫;痰氣凝聚於目,則眼球突出。素體,是指與生俱來,或幼時因某種原因而引起的體質。如先天遺傳缺陷,或(後天)幼時曾患重病,未能及時調治,導致臟腑受到難以改變的功能缺陷,從而形成一種長久的體質,中醫叫"素體"。素體的表現,可分為陰虛型體質、陽虛型體質、氣虛型體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