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中醫疾病濕阻脈絡津不上承
問題 【中醫內科】 【歸檔】 16年04月26日

濕阻脈絡津不上承

問題描述 網友性別:女
網友年齡:35歲
詳情描述:
我因為全身無力,感覺很疲勞,去看中醫科,醫生診斷是“濕阻”,請問,濕阻究竟是什麼病呀,是怎麼引發的呀?我的濕租該怎麼辦啊?
網友回答
2016年04月26日 00:00

濕阻之病,主要是由於外感水濕重濁之邪,內困脾胃導致升降失常、運化不健,故臨床表現以濕滯重濁之象為主要特徵,突出表現是重、悶、呆、膩、濡,重為肢體困重,悶為脘腹痞悶,呆指納食乏味呆滯,膩系舌苔厚膩,濡為脈濡,治療本病,最重要的就是祛濕,你也可以吃一些健脾、醒脾的食物

2016年04月26日 00:00

濕阻之病,主要是由於外感水濕重濁之邪,內困脾胃導致升降失常、運化不健,故臨床表現以濕滯重濁之象為主要特徵,突出表現是重、悶、呆、膩、濡,重為肢體困重,悶為脘腹痞悶,呆指納食乏味呆滯,膩系舌苔厚膩,濡為脈濡,再者本病起病一般比較緩慢,有時可遷延較長時間,因為濕性粘膩,故而不易速去,一般常在入夏發病,至秋漸緩,
治療本病,一是祛濕,再則運脾,此為兩個主要環節,而具體立法處方,應根據濕邪與脾虛不健的主次,寒化與熱化的偏勝,權衡輕重,靈活掌握,化濕、燥濕、利濕,是本病的主要治法,《證治匯補》記有:“治濕不宜熱,不宜寒,風勝濕、燥勝濕、淡滲濕,三者盡之,”可見風藥、燥藥、利濕藥最常用,不過由於濕從寒化和熱化的不同,在臨證時應加區別,寒濕傷及脾陽,以苦辛溫藥,溫助脾陽;濕熱傷陰,以苦辛寒藥,清化濕熱而不傷陰,同時不論是寒證是熱證,均酌加淡滲利濕之品為主藥,治療濕阻,用藥以輕疏靈動為貴,一則可使濕邪得以透達,再則可脾運得以健旺,至於運脾、健脾、醒脾皆是治療濕阻的常法,不過需要注意分清矛盾的主次,以脾虛生濕為主者,治當健脾,佐以化濕;以濕阻為重者,治當祛濕,兼以運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