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核磁共振副作用
問題 【腫瘤科】 【歸檔】 15年08月11日

核磁共振副作用

問題描述 醫生,您好!我想問一下有關核磁共振副作用的問題。之前有聽別人說起過核磁共振有副作用。但是自己還不是很明白,現在就想弄個明白。還希望醫生們能指點指點。謝謝了!
網友回答
2016年11月28日 23:09

如果你真的要追根究底:核磁共振對人體還是有一定危險的. 先從原理說起:核磁共振,簡稱MRI,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衝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電腦,經過處理轉換在螢幕上顯示圖像.也就是說,核磁共振不同於CT,X光,和放射成像,它不帶有放射性,僅僅是依靠一定強度的磁場,激發物體內部原子自旋軸保持一致,而產生一個自旋脈衝,再通過這個脈衝信號來產生需要的圖像. 而如果非要深究它給人體所帶來的傷害,主要是強力磁場可以引起金屬的位移,例如眼睛和腦中的金屬碎片,在磁場的作用下可以導致腦損傷和失明,所以有過腦外科病史和眼睛受過傷的人,以及電焊工人一定要注意事先照一次頭部x光. 另外強磁場可以引起金屬物品如叉子,鑰匙,氧氣瓶等飛向設備中心,從而造成病人的傷亡.所以屋子中是嚴禁任何金屬物品的. 至於類似輻射的傷害,核磁的作用是不明顯的,只要你不是天天照,年年照,就不會有任何副作用,沒有必要佩戴嚴格的防護用具. 不必太過緊張,只要注意以上問題,MRI是不會帶來任何副作用的,試想最最安全的海綿,如果使用不當也存在安全隱患.沒有絕對的安全!!!

2015年08月11日 13:29

核磁共振檢查磁共振成像(Nucl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MRI),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19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核磁共振成像(Nucl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MRI),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1980年代應用以來,核磁共振副作用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電腦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由於它徹底擺脫了電離輻射對人體的損害,核磁共振副作用又有參數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對軟組織有高分辨力等突出的特點,從它一問世便引起各方面學者的重視,無論是設備的改進、軟體的更新及升級,還是對全身各部位器官的診斷作用的研究,發展相當快,目前已經成熟,被廣泛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對有些病變成為必不可少的檢查方法。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MR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衝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電腦,經過處理轉換在螢幕上顯示圖像。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術,核磁共振副作用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MRI是利用人體內所含質子[ ]在磁場內發生的核磁共振現象,收集MR信號,再通過空間編碼技術構成圖像,供醫生來做診斷。MR掃描設備:根據磁體的形成可分為永磁型(天然磁石構成)、電磁型及超導型三種,根據磁場的強度可分為高場、中場及低場,高場是指1.0T(Tesla 1T=10000高斯)以上的,低場是指0.3T以下的,其餘為中場的。目前高場和低場的使用最為普遍。低場主要用天然磁石(釹鐵硼)做成,而高場則用鈮鈦線圈浸在密閉的液氮中做成,由於液氮的消耗要定期補充,所以成本和維持費用皆較高。

2015年08月11日 13:29

MRI設備基本要素:1.磁體:除上述幾種分型,尚有桶狀閉合型及開放型,後者可行介入治療。2.梯度磁場:為空間編碼而設計的,軟體功能取決於它的強度和變化速率。3.射頻線圈:多種類型,發射和接收射頻脈衝。4.採集系統:核磁共振副作用程式和成像。5.電腦:要求容量大、運算快、功能齊全,易操作。1、灰階成像:像X線、CT圖片一樣有黑白灰度,但不表示密度,而是信號的強度。2、流空效應:流動的液體信號不能獲得,呈無信號與周圍信號形成對比,如血管、腦脊液的流空。3、可多方位、多層面成像,以二維、三維方式顯示人體的解剖結構和病變,不僅能達到定位診斷,對定性診斷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4、信息量大,常用的自旋回波程式,最基本的就有三種圖像,即質子密度像、T1加權像、T2加權像,其它尚有多種成像技術,如利用血流的流空效應可構成血流成像,不用造影劑做成血管造影,叫做“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 Angio graphy),按人體管道對照水做成圖像叫做水成像,如膽管成像、腎盂輸尿管成像、椎管成像和為了觀察病變除掉脂肪的高信號干擾而做成的圖像叫脂肪抑制成像(STIR),同樣尚有水抑制(FLAIR),以及研究人體的功能的功能成像等。總之,MRI可以提供大量的資訊,供醫生診斷分析。5、由於核磁共振現象直接反映人體內水分子中質子的周圍環境狀態和分子結構中的位置,這就提供了分子水準上的生化病理狀態和資訊,從而可以對人體內的水腫、感染、炎症、變性等後來形成的形態學上的變化之前進行早期的診斷,或超早期診斷。這是X線、CT、B超等影像技術不可比擬的。6、對軟組織的反差大,具有高分辨力,對確定炎症、水腫、腫瘤等病變範圍十分明確,尤其是對外科確定手術範圍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據。7、對人體沒有任何放射性損害,可多次檢查(多部位、多次複查)。8、絕大部分病例不需要使用造影劑,少數病例目前使用的造影劑為金屬釓的螯合物,叫釓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二甲基葡胺鹽(簡稱Gd-DTPA)十分安全,至今20餘年來無死亡等嚴重反應報告。檢查注意事項:1、安裝人工心臟起博器者及神經刺激器者禁止做檢查。2、顱內有銀夾及眼球內金屬異物者禁止做檢查。3、心電監護儀不能進入MRI檢查室。曾做過動脈病手術、曾做過心臟手術並帶有人工心瓣膜者禁止做檢查。4、各種危重病患者:如外傷或意外發生後的昏迷、煩躁不安、心率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不斷失血及二便失禁者等等。5、檢查部位有金屬物(如內固定鋼針釘等)不能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