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暑的症狀及治療
問題 【硬皮病】 【歸檔】 16年07月15日

中暑的症狀及治療

問題描述 突然感覺噁心,頭暈,我這個是不是中暑了啊?中暑的症狀是怎麼樣的?應該怎麼治療?在炎炎夏日,應該如何預防中暑,求問中暑的症狀及治療。
網友回答
2016年07月15日 16:08

中暑的病因 在高溫(一般指室溫超過35℃)環境中或炎夏烈日曝曬下從事一定時間的勞動,且無足夠的防暑降溫的措施,常易發生中暑。有時氣溫雖未達高溫,但由於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亦可發生中暑。常見易患因素有: 1.環境因素 為必備因素,包括高溫、高濕度、通風不良,導致人體獲熱增多而散熱障礙。 2.熱適應障礙 慢性疾病、肥胖、營養不良、年老體弱、孕產婦、衣著過多、過度疲勞、缺少體育鍛煉、睡眠不足、飲酒、脫水等均可干擾機體熱適應。 3.機體產熱增多 從事重體力勞動。代謝亢進如感染、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4.機體散熱障礙 主要見於汗腺功能障礙,如先天性汗腺缺乏、汗腺損傷、皮膚廣泛受損(大面積燒傷、硬皮病等)、過敏性疾病以及抗膽鹼能藥物如阿托品等;在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的環境,亦容易發生散熱障礙;心血管疾病患者氹心血管調節反應遲鈍可影響散熱機制。

2016年07月15日 16:08

中暑的症狀 有高溫接觸史或在烈日下曝曬頭部的病史。 1.中暑先兆是指在高熱環境活動中,大量出汗,出現全身疲乏、四肢無力、輕度頭痛、頭暈、耳鳴、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口渴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過37.5℃。 2.輕症中暑出現上述症狀後未能脫離高熱環境,體溫升高至38.5℃以上。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或有呼吸、迴圈衰竭的早期症狀,如面色蒼白、大量出汗、噁心、嘔吐、皮膚濕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 3.重症中暑包括熱射病、熱痙攣、熱衰竭三型,也可出現混合型。 (1)熱射病:典型表現為高熱(40℃以上)、無汗和意識障礙。為內科臨床急症。常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數小時或連續數天高溫後發生中暑。發病前有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臨床表現,並有出汗過多而有水鹽代謝紊亂和酸中毒。體格檢查發現皮膚乾燥、灼熱、無汗,呈潮紅或蒼白;周圍迴圈衰竭時呈發紺、脈搏俠,脈壓增寬,血壓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淺後期呈陳一施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早期縮小,後期擴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嚴重患者出現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肝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日射病患者發生幹烈日曝曬且無防護措施情況下,頭部直接受到目光曝曬或強烈的熱輻射,患者出現頭痛、耳鳴、眼花,隨後轉為嘔吐、譫妄、昏迷。 (2)熱痙攣:常發生在高溫環境中強體力勞動或勞動結束後數小時發病。起病突然,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肌痙攣,伴收縮痛。好發於活動較多的四肢肌肉、腹肌、腓腸肌,常呈對稱性。有時因腹部肌肉、胃腸道平滑肌發生陣發性痙攣和疼痛而類似急腹症。患者意識清楚,體溫一般正常。痛性痙攣也可能由於Nacl以外的其他電解質紊亂造成。如低鈣血症、低鎂血症等。 (3)熱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昏、頭痛、多汗、口渴、噁心、嘔吐,繼而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律紊亂。患者輕度脫水,體溫稍高或正常。常發生于患者對熱不適應,體內無過量熱蓄積,多見幹老年和高血壓患者。熱昏厥是熱衰竭中較輕的表現,主要是長時間高溫環境下站立,血液流向下肢擴張的血管所致,體溫升高可不明顯。

2016年07月15日 16:08

中暑的檢查 1、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 2、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及無機元素檢測。 3、心血管檢查。 4、CT檢查。 5、血液氣體及酸堿平衡指標的檢測。

2016年07月15日 16:08

中暑的診斷 典型的中暑診斷並不困難,在高溫環境中勞動和生活時出現熱衰竭和熱射病症狀時即可作出初步診斷。應排除其他疾病後方可診斷。熱射病診斷要點: (1)高溫環境下發病,或氣溫雖然不太高,但患者長時間在高濕和通風不良的環境下工作。 (2)肛溫顯著升高。 (3)皮膚灼熱、乾燥、無汗。 (4)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2016年07月15日 16:08

中暑的治療 (一)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 立即脫離高溫環境,在陰涼處安靜休息並補充含鹽冷飲或茶水、果汁飲料等。疑有迴圈衰竭傾向時,可酌給葡萄糖生理鹽水靜滴。 (二)重症中暑 1.迅速降溫: (1)物理降溫:在頭部、腋下和腹股溝大血管處放置冰袋,同時用冷水或酒精擦冼和配合風扇吹風,也可用冰水浸浴。若降溫不滿意,可用4℃的5%葡萄糖鹽水靜脈滴注或股動脈加壓輸注。此法降溫迅速,並有升壓作用。其他降溫方法有冰水灌腸,洗胃,灌洗膀胱、胸腔、腹腔等。近年應用快速降溫噴霧蒸發裝置。噴霧口的氣霧15℃與45℃的濕熱空氣混合,噴灑在患者體表,使皮膚溫度維持在32℃~33℃,降溫迅速安全。降溫過程中注意體溫、血壓、心率,當肛溫下降到38℃左右時,須暫停降溫,待體溫回升後繼續進行。 (2)藥物降溫:與物理降溫同時應用,效果較好。常用氯丙嗪25~50mg加於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500mL靜滴,緊急時可用氯丙嗪25mg及異丙嗪25mg稀釋於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l00~200mL中,在10~20分鐘內靜脈滴注完畢。如2小時後體溫仍無下降趨勢,可再重複1次。滴注過程中需密切觀察脈搏、呼吸、血壓。無論何種降溫措施,必須深插肛表,以監護體內溫度。待肛溫降到38℃,即應暫停任何藥物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