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及熱衰竭
預防'熱衰竭'的方法是運動前,最少要喝二杯白開水,確認遠足的路線、路程、地勢和天氣,必須量力而為。遇到不適時,應及早停下來休息;還有在夏天運動時,要穿松身、輕便、淺色容易散熱的衣服;記得戴帽子或帶能遮陽的東西,也多備糧水;最後有一點要提醒、建議的就是:不要單獨一人去爬山!應該三五成群結伴同行,這樣才可以互相照應。希望大家做運動時,亦要顧及安全。
中暑治療原則1.立即移至陰涼處或空調室中,並給予物理降溫; 2.重量症者迅速降溫,頭部戴冰帽、頸兩側、腋下腹股溝大動脈附近放冰袋,靜脈注射複方氯丙秦; 3.糾正水、電解質平衡; 4.防治合併症控制感染。用藥原則:1.物理降溫、氯丙秦和其他輔助藥為主; 2.有心力衰竭病例應快速洋地黃化; 3.腦水腫病例除降溫外,靜滴20%甘露醇、速尿和糖皮質激素; 4.腎臟損害病例應用速尿無效者,應及早進行腹透或血液透析; 5.選用預防及控制感染的抗生素,併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時給予相應診治。
熱衰竭是在炎熱的環境下運動及工作,身體大量出汗而沒有足夠水份和鹽份補充時,出現的虛脫的情況。主要症狀有皮膚蒼白濕冷,體溫正常或較低,眩暈,頭痛,噁心,抽筋,暈厥,血壓正常或降低,心搏過速,呼吸淺促,脈搏微弱。出現熱衰竭時應將移患者到陰涼地方,抹身降溫(同中暑)讓患者平臥,墊高雙腳,如清醒沒嘔吐,每15分鐘給患者喝淡鹽水一杯,共喝兩杯。但注意別給昏倒的患者灌飲任何東西,以免嗆倒患者或液體入了肺。
熱衰竭是在炎熱的環境下運動及工作,身體大量出汗而沒有足夠水份和鹽份補充時,出現的虛脫的情況。主要症狀有皮膚蒼白濕冷,體溫正常或較低,眩暈,頭痛,噁心,抽筋,暈厥,血壓正常或降低,心搏過速,呼吸淺促,脈搏微弱。出現熱衰竭[1]時應將移患者到陰涼地方,抹身降溫(同中暑)讓患者平臥,墊高雙腳,如清醒沒嘔吐,每15分鐘給患者喝淡鹽水一杯,共喝兩杯。但注意別給昏倒的患者灌飲任何東西,以免嗆倒患者或液體入了肺。
激烈運動使身體產生熱的速度極為驚人,馬拉松跑者可以每小時製造超過1000千卡的熱量。這樣的產熱速度之下,如果身體不能把熱量散去,將每兩分鐘體溫上升攝氏一度,十分鐘後就達到足以使全身多種器官之細胞受到熱傷害,也就是中暑的體溫。因此,在身體散熱不良的情況下,例如悶熱潮濕無風的環境、透氣性不佳的衣著、導致排汗減少的身體狀況如脫水或藥物如抗組織胺等,較不激烈的運動也可在較長時間後導致中暑。 激烈運動使身體產生熱的速度極為驚人,馬拉松跑者可以每小時製造超過1000千卡的熱量。這樣的產熱速度之下,如果身體不能把熱量散去,將每兩分鐘體溫上升攝氏一度,十分鐘後就達到足以使全身多種器官之細胞受到熱傷害,也就是中暑的體溫。因此,在身體散熱不良的情況下,例如悶熱潮濕無風的環境、透氣性不佳的衣著、導致排汗減少的身體狀況如脫水或藥物如抗組織胺等,較不激烈的運動也可在較長時間後導致中暑。 在舊的觀念裡,中暑與熱衰竭兩個名詞代表不同的疾病,其症狀有明顯分別,中暑是高溫無汗,熱衰竭是多汗蒼白;現在認為這是錯的。中暑與熱衰竭並無清楚的分際;兩者都是體內儲熱超出排熱太多的過程導致的病變,有其重疊的部分。熱衰竭主要表現在水分鹽分從排汗流失過多,相對血管內容積不足,腦部迴圈不足,而可能有頭昏、無力、噁心、各種程度的意識變化、心跳加速等症狀,但同時也會核心體溫上升。中暑主要是核心體溫上升程度已經造成幾乎全身重要器官的細胞傷害,但也是有脫水血容量不足的成分。若說兩者是程度之分也對,中暑是極為嚴重的急症,在早年死亡率高達半數或以上。中暑發生時通常仍然大量流汗,所謂無汗只是末期現象。熱衰竭的病患如果肛溫超過攝氏39度,或意識昏迷,就必須當成潛在的中暑。雖說中暑發生時體溫很高(通常超過40度),但當被送到醫院時也可能已經降低,而其全身多重器官傷害的病變仍在進行。 昏迷是中暑最重要症狀,另外,超過半數會全身痙攣,心跳常常超過每分鐘140,呼吸喚氣過度也很常見。肌肉痙攣會產生更多熱而不利於降溫治療;換氣過度導致血液變堿也可能造成肌肉僵直痙攣。中暑的低血容量可導致急性腎衰竭。中暑可引起橫紋肌溶解、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這更進一步傷害腎臟。肺、心、腸胃道也會受傷害,而腸道內的細菌內毒素因腸壁通透性增加而進入血液迴圈可引起敗血性休克。 局部肌肉痙攣常併發於熱衰竭,但也常常單獨發生,與肌肉過度勞動、熱環境大量流汗、大量喝淡水有關,且喝0.1~0.2%鹽水(血液或一般等張運動飲料是0.9%)能有效緩和。不過登山常見的下肢「抽筋」部份並非與鹽分有關。有時應檢討鞋帶是否太松,是否只綁到腳部而沒有綁到踝關節以上,使得行走時腳的穩定性需要額外的腳趾與小腿肌肉用力。非熱衰竭或中暑的痙攣不會肛溫上升、心跳快、意識表情遲鈍或混亂、全身肌肉軟弱無力、因脫水而皮膚失去彈性且口腔黏膜乾燥這些現象。 治療方面: 熱衰竭的病人必須立刻停止運動,平躺於蔭涼處,解除過多的身上衣物,降體溫與補充液體。最好一開始就量肛溫,以考慮中暑之可能。降溫最有效的方法是浸泡冰水,在野外可以用涼水反復濕潤全身並搧風。意識若清楚可以飲用冷水或添加鹽分的飲料,但飲料的糖分含量若超過6%,可能導致吸收減慢,而臺灣的運動飲料含糖在7%左右,可以稍加稀釋。液體補充一開始的2-4小時喝下1-2公升,接下來的24小時喝下稍多於這次運動前後體重減輕的量。熱衰竭病人的第一天不可再從事任何運動,必須完全休息。 中暑首要快速降低核心體溫,最好半小時內降到低於39度,但同時須注意呼吸道與生命徵象的維持。全身浸泡冰水或冷水是最有效的方法。在野外,因為不能快速監測體溫,當量到體溫降至39度時,降溫動作必須暫停,以免造成體溫過低;在醫院因有即時肛溫或食道溫度監測,超過38度便須繼續降溫措施。用酒精擦拭以期降溫並非好方法,因酒精從皮膚吸收會導致毒性。退燒藥無效且有毒性,也不可使用。全身痙攣必須靜脈注射藥物(diazepam)來使其停止,否則體溫難以下降,但須注意此藥抑制呼吸中樞,可能呼吸停止,須用氣管插管建立呼吸道。體液補充可於前四小時給1.2升靜脈注射,過多有時反而可能導致肺水腫。野外中暑的病人在緊急降溫處理同時應緊急聯絡後送入醫院。 熱可引起呼吸換氣過度,不管有無熱衰竭或中暑。換氣過度時除了呼吸很快外,因體內二氧化碳減少導致血液變堿而有頭昏、肢體臉部發麻、嚴重時肌肉僵直現象。僵直的肌肉會持續產生熱而不利於病情。傳統上許多醫療人員治療換氣過度喜歡較病人使用塑膠袋呼吸,重複吸入呼出的氣體可提高體內二氧化碳,但這是很危險的方法,因為可能造成缺氧窒息,若原來已經中暑或熱衰竭,這對腦部更是不利。若在高海拔,體內二氧化碳過高與缺氧會導致高山病或使其惡化。如果在低海拔,病患也沒有中暑或熱衰竭,要使用塑膠袋呼吸治療換氣過度仍然須十分小心,病患必須神智清楚,而且一定要讓病患自己手拿塑膠袋,不可完全蓋住口鼻而不留空隙,且隨時可以自主地移開塑膠袋以呼吸新鮮空氣。 短暫的昏厥也常見於熱環境的活動,有的是熱衰竭引起,有的不是。不管什麼原因的昏厥倒下後都應該先維持躺著不要扶起,最好側臥臉朝旁邊以免嘔吐吸入呼吸道,然後移到蔭涼處仍躺著。若倒下沒有快速醒轉,要高度懷疑是中暑。熱衰竭的昏厥雖會醒轉,但會有肛溫上升、意識表情遲鈍或混亂、心跳快等症狀無法快速恢復。輕度脫水會增加姿態性低血壓或迷走神經反射性昏厥的機會,這兩種屬於良性狀況,休息、補充攝取含鹽分飲水就會改善。脫水引起姿態性低血壓時,液體補充應總共至少一公升,分次於1-2小時內攝取。 預防方面: 事先對於中暑等熱相關疾病的警覺可以幫助防範。避免在燠熱環境做過度體力活動或過長時間的停留、適度選擇衣服穿著、提醒自己增加飲用水分或鹽分飲料。 某些人屬於中暑高危險群:老人、嬰兒、肥胖者、酗酒者、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無汗症或其它皮膚疾病導致排汗減少者等等,更應特別注意。 活動意志不自由的人,例如軍人、受訓中的運動員、甚至登山隊員等也會增加中暑機會,因此教練或帶隊者應該注意人性化管理,防範過度的運動生熱。 登山活動中常常水源不足,過度節省飲水又爬山流汗,常處於脫水狀態,增加了熱相關疾病的可能性。 有時野外活動需要帶安全頭盔,阻擋了頭部散熱,最好選用有開許多通風孔洞的頭盔(腳踏車用的安全帽)。帶一把扇子上山,可以搧風散熱。衣服選擇透氣材質。樹蔭下休息時儘量將帽子脫掉。 一般而言登山等戶外運動時,若口渴才喝水通常不夠補充體液,最好提醒自己喝更多一點。運動飲料可口的味道可以促進喝水,所含的鹽分與糖分可以補充電解質與熱量,但所含糖分若過高有可能導致腹瀉。登山時帶一些酸梅,加到飲用水中可以補充鹽分,也讓飲水更可口。喝水一次以150-250cc為宜,可以每小時數次。一次喝水過多導致胃過度膨脹而引發噁心感,將會刺激抗利尿激素過度分泌而導致血中鈉濃度降低。在熱環境持續性的激烈運動時,流汗的速度可能超過胃腸吸收水分的速度,因此運動若無節制仍有可能導致低血容量休克。 人對於熱也會有適應現象。未經適應的人大量流汗時,汗中鈉濃度大約是血漿中的一半;經過7-10天的熱適應後,大量流汗時汗中鈉濃度會降到未適應時的四分之一,皮膚血管擴張效率也會增加,運動時中心體溫上升較緩。汗中鈉濃度高時,流汗對血容量影響較大而對血中鈉濃度與滲透壓影響較小,所以引發口渴感覺較緩;汗中鈉濃度低時,流汗對血容量影響較小而對血中鈉濃度與滲透壓影響較大,所以引發口渴感覺較強。因此熱適應後會喝更多水流更多汗;而未適應前常常白天爬山時已經體內缺水而不太覺口渴,到了晚上休息才想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