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能停藥嗎
2型糖尿病能治好嗎 2型糖尿病(舊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成人糖尿病),是代謝性疾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較差,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是一種相對缺乏,可以通過某些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但到後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1 病因病理1.遺傳因素與1型糖尿病一樣,2型糖尿病有較為明顯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確定,有些尚處於研究階段。2.環境因素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及增齡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因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3.年齡因素大多數2型糖尿病於30歲以後發病。在半數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發病時年齡為55歲以上。4.種族因素與白種人及亞洲人比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發生。5.生活方式攝入高熱量及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會導致肥胖,隨著體重的增加及缺乏體育運動,胰島素抵抗會進行性加重,進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1]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誘因包括肥胖、體力活動過少和應激。應激包括緊張、勞累、精神刺激、外傷、手術、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由於上述誘因,患者的胰島素分泌能力及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逐漸降低,血糖升高,導致糖尿病。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控制人體的遺傳因素。但是,我們能對環境因素進行干預,從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2 臨床表現 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島素抵抗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島素增高以補償其胰島素抵抗,但相對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島素分泌仍相對不足。此類病人早期症狀不明顯,僅有輕度乏力、口渴,常在明確診斷之前就可發生大血管和微血管併發症。飲食治療和口服降糖藥多可有效。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島素分泌缺陷為主,臨床上需要補充外源性胰島素。[
1、口渴、咽幹:有些患者出現口渴、咽幹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但有些人由於口渴中樞不敏感,儘管血糖增高, 但無口渴症狀。2、疲乏無力:因為身體代謝後的廢物堆積 無法正常排出體外 所以才會產生嚴重的疲乏無力感覺。3、血壓上升:患上2型糖尿病的病人血糖上升,血容量就會增多,出現血壓高。4、周身發脹:有些患者會出現周身發脹的現象提示血糖降低過快,就造成細胞內水腫。5、腹脹便秘:有些患者也會出現腹脹便秘的現象,可能是胃腸平滑肌無力、自主神經受損、雙胍類藥物服用過多引起。6、頭痛頭暈: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因血壓高和低血糖等現象引起頭痛頭暈。7、皮膚脫屑: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皮膚乾燥、脫屑、奇癢等現象,提示有皮膚症狀。8、雙足麻木:有些患者出現雙足刺痛感,然後出現麻木,像穿了襪子那樣失去知覺,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經炎發生。9、皮膚變色:患者雙足變得蒼白、發涼、不久變為暗紫、顯示足部缺血。嚴重足部缺血是足部發生肢端壞疽的信號。10、視物不清:有些患者經常會感覺看東西不清晰的感覺,長期如此,就會發生大家熟悉的“糖尿病性白內障”,並會形成永久性的視物不清甚至失明